张岱探寻明朝灭亡根源的散文家图

在我阅读史景迁这本新书时,感到格外的兴奋。作者不仅提供了关于明末清初两大散文家的深刻见解,而且还让我对这些文学巨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两位散文家——李渔和张岱,他们的作品充满了个性和率真,不仅如此,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让人读后倍感心动。

我记得自己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第一次读到张岱的《陶庵梦忆》时,被其〈瘦马〉一节所打动。那一刻,我就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岱出身显赫,享受了一生中的奢靡生活,但到了48岁,他的一切都化为泡影,只剩下山林间简单而朴素的生活。在他的《陶庵梦忆》中,他回顾往昔浮华生活,既真实又趣味横生,这种描绘力真是令人赞叹。

再如记载当年他博览群书于不二斋,那里高梧三丈、翠樾千重,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地方。但与此同时,他也写道:“但有绿天,暑气不到。”这样的描述,与他后来入山求生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从“图书四壁”到“破床碎几”,他的内心世界是多么地复杂和深沉。

最近,在书店偶然发现史景迁最新著作《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即《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温洽溢译),不得不买下。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更多关于张岱的人生转折,以及他如何通过回忆和修史来确立自己的存在价值。史景迁通过引用的资料,没有使用任何特定的研究方法,却能将之串联起来并进行分析,这种技艺简直令人钦佩。

在写作风格上,史景迁依旧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将历史资料以散文或小说笔法呈现,如第一章开篇便说:“张岱居处前有广场,当夜月出之后灯笼亮起,他觉得住在这里真是‘无虚日’,‘便寓、便交际、便淫冶’。”这样的描写方式,让人仿佛置身于南京秦淮河畔端午节那美丽而繁华的情境中。而这一段文字出自《陶庵梦忆》的第四卷第二篇,是张岱描绘南京秦淮河畔端午节景致。此情此景,其实并不全由史景迁杜撰,而是基于原材料进行加工,使其更具吸引力。我看过许多有关张岱传记和研究,但没有哪一种能够像史景迒这样,将历史细节融入文学艺术之中,让人感觉像是亲历其境。

自从看完史氏《王氏之死》以来,我就一直对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怀有一定的期待,现在看到这本关于张岱的小说,我几乎不能放下。不知不觉间,一晚两次连续翻阅,看完整个故事。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只要有人追忆往事,就不会随烟消逝,因此他决心尽可能挽回那些对于明朝回忆”。我认为,如果未曾阅读过这个系列之前先去体验一下李渔或者張賊的话,它们会让你拥有更加深层次的心灵体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