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有声小说崇祯皇帝的南迁之旅是否能挽救黎明消逝然而他的晚年却在民心流失中沉浮

崇祯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希望重振国风。然而,朝内党争依旧激烈,加之民间灾害频发,百姓忍耐力已尽,最终多地爆发起义。明朝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其灭亡只是起义军壮大的时间问题。当时,如果崇祯皇帝想保住明朝的命脉,他是否能成功南迁救国呢?历史上曾有南迁的例子,但对于崇祯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他已经失去了民心。

崇祯皇帝并非吊死煤山,而是在北方逃跑被称为“北狩”,往南方逃跑则称为“南巡”。因此,我们用“南迁”一词来描述这一事件。这是一种让人充满幻想的事情。许多人认为,如果崇祯皇帝能够成功南迁,再差也能在南方建立一个割据政权,“偏安江左”的局面。

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先例,如赵构的南迁,在 南方建立了宋朝政权;司马睿的也是如此,在 南方建立了晋朝政权。如果这些都可能发生,那么崇祯皇帝亦可在 南方建立“明末”的政权,这都是有可能的事。

此外,如果崇祯皇帝选择了这条路线,比福王朱由崧所建之 “明末” 政权要具备更多说服力。此前,即便是福王朱由崧所建之 “明末” 政权,也因为诸多原因而最终失败,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朱由崧缺乏威望。在当时,就曾有一次太子朱慈烺冒名顶替事件,当时有人自称是太子朱慈烺,被揭穿后被杀掉。这件事情至少表达了一点:人们对福王所建之 “明末” 政权并不信任。

除了福王,还有好几个个别人物自封为天子,如弘光、隆武、邵武和永历等。而如果当初是崇祯皇帝进行了这样的行动,那么这些自封天子的出现就不会那么频繁,因为这样的话,便会形成更强大、更统一的力量来对抗敌人的侵扰。

不过,这些推测尽管美妙,但即使假设到了这种情况下,仍然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失去民心的问题。

实际上,大明走到最后关头的时候,它正处于一种深度失去民心的地步。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

其一,从边疆看,大量将领由于袁崇焕遇刺而惶恐不安,他们明白自己随时都可能成为牺牲品,因此很多将领如祖大寿、孔有德和洪承畴等投降清军或其他势力。当然也有不少忠于国家但不愿意投降的人,但是他们并不是因为相信了李自成或其他领导者,而是出于民族气节,不愿意接受屈辱性质的投降行为。

其二,从中央政府方面看,大臣们与摄政君主之间关系疏远。大臣们既没有响应他的号召捐献财物以资战争,也没有信任他的政策,所以觉得那些捐出的钱很快就化作水中石头。不仅如此,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大臣们纷纷逃离,只留下孤独垂死的一代君主——这是两个极端事例足以说明中央政府内部士族之间互相猜忌的情绪如何严重分裂至今未解散开来,以致整个帝国陷入无休止的混乱中无法挽回倒台命运!

其三,从士族阶层看,虽然像宋代和晋代那样通过移居衣冠世家贵族支持新政治中心,是实现稳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若真的发生这种情况,有几种可能性:第一,他们或者拒绝跟随第二,他们与地方士族产生矛盾难以立足第三,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会仅仅因为一次政治变动而停止一切竞争第四,对地方士族来说,即使他们本身支持新君,也不能保证所有人都会欢迎新的统治者,而且由于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他们很难全体拥护某个新的统治者。

其四,从普通百姓方面观察,一直以来,对待这个时代连年征税过度压迫老百姓的情况抱持怀疑态度,并且更加倾向於追随农民起义军比如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因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比较直接简单有效的手段解决生活困境。

最后还有贼寇(农民起义)这个问题。这里指的是李自成及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规模巨大获得广泛支持的情况。而在宋代和晋代那时候虽然也有小规模农民起义,但它们影响范围有限现在却是一个非常显著现象,无论是在哪个地点,都几乎可以肯定任何试图寻求改变当前状况的人都会遭受残酷打击,因而即使尝试采取措施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也不一定能避免悲剧结局

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都似乎只有蛊惑众生的策略才能拖延危机过去,却无法真正挽回沉浮变化中的帝国命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