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过,崇祯有心理疾病,他性格阴沉多疑,谁也不相信,他只相信他自己。有数字统计,说他执政以后,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其中包括总督袁崇焕、兵部尚书熊文灿,兵部侍郎杨镐,蓟辽都御史刘策、巡抚都御史孙元化、漕运总督杨一鹏、三边总督郑崇俭……这些都是国家栋梁啊,崇祯只要一起疑心,那就是要杀人没商量,他不管栋梁不栋梁的。但是,这些大臣没有了,还能保住国家吗?
崇祯不但杀人,而且还要虐杀,还有示众。比如对袁崇焕,不但在大街上凌迟,还要号召百姓来分食他的肉。家属要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干净彻底消灭,从地球上抹去。
袁崇焕纯粹忠勇战将,此前有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成功战例,但一封反间的信,他的战功就全部化为乌有,他成了死有余辜的叛臣,而且死得极其凄惨。崇祯的意思是与以儆效尤,比喻用严厉的手段来吓阻其他人的背叛行为,可是大家看到了什么呢?至少是看到两点,一皇帝的弱智与残暴,以及自身可能遭遇同样的结局。那怎么办,只剩下逃生吧。
这些受过中国传统忠孝思想熏陶的大臣,他们轻易不会变节,他们明明知道将来要被史官写进“二臣传”,但为了自己和家人活命,他们不得不寻找生路。生路在哪儿,在大清所给出的厚禄。一他们看到大清那边清明,没有随便杀大臣的事儿;二他们看到早年间投过去的人普遍得到重用,就像李永芳这样的人物,有时甚至与皇家结了亲。大清这样的手腕,对于那些害怕灭绝人性的白色恐怖的大臣来说,是很吸引人的。
被迫在混乱中生活,大批受到冲击的大臣们,都在寻找逃跑或弃暗投明的机会,因为他们要求生存。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例子,比如孔有德、耿仲明降归、大凌河之战中的祖大寿等人,他们最终选择了投靠清朝,而不是坚守故国。
从此以后,“走散”者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的未来。如果你身处一个充满无知和暴行的地方,你会如何选择?这个问题让很多忠诚的大员们深思熟虑,最终做出了决定。而这个决定改变了一切,也成为了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在那个时代,每个人的选择都关系到生命和尊严,因此,当权者的行为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命运。
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大人物,或许因为某种原因而失去了希望,但他们并非完全迷失方向。在面对绝望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寻求出路,而对于那些渴望安稳生活的人来说,大清提供了一片相对安全且富裕的地盘。这让许多原本忠于旧主的小伙伴们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并逐渐地向着更温暖的地球迈出脚步。当你的世界变得如此黑暗,你会不会想探索另一种可能性?
最终,大批曾经拥护并服务于天下的士族们,在内忧外患面前作出了艰难决定:离开原有的领地,与新的势力建立联系,为的是能够保持生命以及家族的一切遗产。而这种现象,即使是在当时也显得相当罕见,因为人们通常并不愿意放弃既有的身份和地位。不过,由于各种复杂的情绪因素,如恐惧、悲伤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这些决策者不得不承认,在某种程度上,被迫接受这一新环境带来的变化。而当我们回顾这一系列事件时,我们发现,不仅仅是一群普通士卒,更有一群曾经高贵而荣耀的大人物,其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年代里,每个人的行动似乎都预示着时代即将迎接怎样一种全新的篇章。但对于那些留下名字记录在历史册页上的英雄们来说,无论选择何方,他们的心灵深处一定藏有一份无法言说的哀愁,以及对于自我及家族未来的无尽追求——这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方式,无论是在光辉灿烂还是黑暗沦丧之间,都是一种共同的心灵连接线索,它穿透时间,将我们的故事编织成一个又一个永恒的话题。
标签: 明朝那些事儿讲的什么内容 、 明朝的各位 介绍 、 土木堡之变的明军那么弱 、 明朝那些事儿简介 、 明朝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