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祯帝统治下,明朝逐渐走向衰败。我们知道,崇祯帝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他性格阴沉多疑,对谁都不信任,只相信自己。这导致了他的政策极端化,有统计显示,他执政期间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还杀死了七位总督和十一位巡抚,以及逼死一人,这其中包括袁崇焕、熊文灿、杨镐等国家栋梁人物。当时的这些高官由于被疑心,一旦被怀疑,就会遭到处决。
崇祯帝不仅杀人,而且还要示众,比如对袁崇焕,不仅在街上凌迟,还号召百姓来分食他的肉。家属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以至于完全消灭其存在。这样的暴行让人们看到皇帝的弱智与残暴,也预示着自己的悲惨结局。大臣们面对这种灭绝人性的白色恐怖,无奈之下只能寻找生路。
许多受传统忠孝思想熏陶的大臣,他们并不容易变节,但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在清朝那里,大臣们看到了一个相对宽容的地方,没有随意杀害大臣的行为,而是通过厚禄来吸引他们。此外,他们也看到了早期投靠清朝的人,如范文程、李永芳等得到重用的情况,即使李永芳甚至与皇室结成了亲戚关系。因此,大清提供的手腕远比崇祯“杀杀杀”的更加可取。
被迫在暗中活下去的大臣们,都在寻找逃跑或弃暗投明的机会,因为他们渴望生存。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先后降清,洪承畴虽然最后失败,但他也曾一度降清并且得以保全。而祖大寿则是一次又一次地倒戈,最终因松锦战役中的失败再次降清,却依然受到皇太极的接纳,被委以总兵衔,并且深受感动,为后来的吴三桂所效仿。
从此以后,更多的明朝将领开始投靠大清,其中包括沈志祥、孙可望等120多名参将以上军官。一旦降服,便能获得一品大员或王公爵位,其后代直至清末都能够承袭。这些士族阶层的大批归顺,使得原本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的明朝失去了核心支持力度,最终走向覆亡。
为什么这类事情发生?最根本的是因为当时社会风气与道义观念出现了重大转变。在历史巨轮转弯的一刻,人们的心灵选择背离,不是单纯基于利益,更是在权力与正义之间做出的艰难选择。这一切都反映出,在那个时代的人心所向,以及他们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标签: 土木堡上战 、 土木堡之变双方真实兵力 、 元朝代表性元素 、 历史朝代顺序口诀 、 哪个朝代时间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