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如何防止豆腐渣工程(图)

在那遥远的明朝洪武年间,当时的人们对于质量问题的重视之深刻,几乎可以与现代社会相提并论。就在不久前,一块古老的窑砖在长沙天心阁古城墙上被发现,这块青色窑砖上刻着负责制造官员的名字,显示出明朝人对工程质量监督和责任追究的严格要求。

这块窑砖上的铭文清楚地记载着:“长沙府礼陵县提调官典史陈福,洪武七年八月。”它睡在天心阁古城墙东南角已经600多年了,但直到近日才被考证出来。这是明朝洪武年间的一块窑砖,在当时,它见证了长沙600多年的历史。

冯建平教授指出,这片段城墙差点就要消失,因为有一群文人阻挠才让它得以保存下来,这是长沙历史文化史上的一个幸事。明代以前,长沙的城墙都是土筑,但是到了明初,由于年代久远,城墙已然损坏不堪。在1372年,即洪武五年,当时守御指挥使邱广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工作,将土城墙更换为石砖 城墙。当今唯一留存下来的这块窑砖,就是那个时代将土筑改造为石砖城垣时留下的遗物。

为什么这些古老的大理石碑会有如此详细的地名和制作者呢?因为这些都是一种官方印章,用来标识谁建造了哪一部分城市,以及他们负责维护哪些区域。这样一来,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看看碑文,就能立刻知道这个地方由谁制作,以及它们是否符合标准。而且,如果你是在游览天心阁的时候偶然发现一些更早期或更高价值的地面碎片,你可以直接联系天心阁管理处,他们会给予你奖励。

此外,还有其他关于长沙古城墙演变史的情节值得探讨。在隋唐时代,大致就是西边湘江边、东边浏阳河桥到现在天心阁之间、南边市民路、北边营盘路至潮宗街附近。这座城市一直保持这样的结构直到宋代,那时候最终确定了范围,从南止于市民路北止于湘春路,以龙伏山为界西临湘江。随后,在清咸丰同治两朝,对原有的旧址进行过几次修缮。进入光绪末尾,上世纪20年代期间,由于城市发展需求增加以及商业繁荣需要空间扩张,最终决定拆除整个长沙旧城壁。不过,有一小段未被拆除,并成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那一小段残余部分——即位于天心阁旁的小段未拆除的古老围墩-wall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得以保留下来。但据说政府曾经计划把它也一起拆掉,但由于湖南省名士曹典球先生及其他支持者积极反对,最终决定保留这一部分而非完全去除。此举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保护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发展之间平衡的问题讨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