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金银比价在宋朝之后,明朝出现了显著的变动。自明初以来,一两黄金大约能兑换四到五两白银,但随着海外白银大量流入,比价开始调整,使得整体上明朝的白银价格呈现下降趋势。在明末时期,比价甚至达到了一比十或更高。在这期间,白银的涌入不仅对商业产生积极影响,也导致了经济危机,最终加速了整个国家经济体系的崩溃。
历史记录显示,从洪武元年至隆庆六年之间,一两黄金与白银的兑换比例有所变化:
洪武元年(1368年):一两黄金等值于五两白银。
洪武十九年(1386年):一两黄金等值于六两白银。
永乐十一年(1413年):一两黄金等值于四点八两白银。
宣德元年(1426年):一两黄金等值于七点五兩白銀。
成化十七年(1481 年):一兩黃金等於七兩白銀。
弘治十五年(1502 年):一兩黃金等於九兩白銀。
嘉靖九 年(1530 年):再次回到六両之間,具体为每兩黃幣可換取六両之多,而非恆定為6:1的一比关系,因而嘉靖時期實際上可能是以較低價格購買黃幣,以維持經濟平衡狀態。
最后,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期,这个比例又稳定下来,每一点黄金属可以兑换八分之一的 白银。这段时间内,对比起其他各个年代来看,这个比例相对比较稳定。
以上数据主要来源于《明史》和《明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