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朝,自称为“大明”,是明朝在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清军入关后,由于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而分裂出来的一系列政权。南明以南京为首都,以弘光帝朱由检起家号,建立了一个短暂的政权,但最终因内忧外患、各路义军争夺王位以及清军的不断追击,最终在1662年被清廷完全消灭。
以下是南明朝主要顺序列表:
南明初期:崇禎帝朱由检被杀后,其子朱慈烺即位,是为绍武帝。但由于绍武帝年幼,被迫逃往江西广昌县。
江山社稷之变:绍武帝被迫削藩,将其弟朱慈焘封为定远王,并命其统领三省兵马。这一政策激化了各地抗清力量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江山社稷之变。
汉中王时期:定远王朱慈焘自立为汉中王,是南明第二个皇帝。在他的领导下,曾一度收复部分失地,但最终也未能挽救局势。
永历皇帝时期:永历皇帝朱由崧是在天启七年(1627)登基,他是崇禎十四年的儿子。永历时期有过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仍然无法抵御满洲骑兵的侵扰,最终于1673年才在云南省宣布结束对中国大陆地区的统治,从此正式成为流亡政府。
昆蒙两主:昆阳主张国姓无缚,而蒙古则倡导恢复正朔。此间还有其他诸多小股力量,如郑成功所领导的郑氏政权等,也与南明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政权纷纷覆灭,每一段历史都留下了深刻印记。尽管它们并没有能够彻底改变历史的大趋势,但是它们依旧代表了一种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文化传承的心理状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