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的宋朝仿佛一位严肃的老师对待连续未考中者而言它不仅判定他们的命运还为他们设立了

在宋朝,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和录取政策是十分重视的。根据《文献通考·选举考三》的记载,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赵恒曾表达了对科举不公的态度:“贡举谤议,前代不免。朕今召所谓势家子弟者,别坐就试。”这一言论直接导致了“官二代”特有的“别试”制度的建立。

为了确保录取的公平性,宋朝采取了两个关键措施:一是通过扩大名额,使得平民和庶族有更多机会参加科举考试;二是增加录取名额,以便更多优秀人才能够被发现和选拔。

事实上,在宋朝初期,每年的进士名额并不高,只有几十人。而到了太宗赵光义登基后,他大幅增加了录取名额。在太平兴国二年的一次考试中,有109人被选为进士、207人被选为其他科目出身,这次考试共计500多人受益,是当时的一个记录。此前,即将进行这次考试时,赵光义曾经说过:“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这表明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非常紧迫,因为那一年参加应试的人数超过5300余人,而实际上只按照10%左右的比例来录取。

这种高效率、高质量的人才选拔模式在历史上产生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如吕蒙正,他以第一名进入状元行列,没有“寒门”的优惠政策,他能成为状元也是难能可贵的事。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的一次考试中,又创造了新的记录,那一年共有740多人的进士及诸科出身,其中特奏名达到900余人。此外,还补录落榜生500余人。这项措施体现出了宋朝对待未能及第者的宽容与理解,比如设立“特奏名”,允许那些连续多次未能获得官方认定的应试人员,可以通过特别途径获得本科出身,这是一种特殊而温暖的情怀赐予。

由于这些积极因素,加之其它利好政策,对于学习群体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出现了一股热潮。据统计,在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全国各地参与解试的人数已经突破10万大关。这一切都证明了宋朝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也是一个金榜题名前景广阔的大舞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