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科举考试的公平性被视为至关重要。据《文献通考·选举考三》记载,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赵恒表达了对科举不公的忧虑,并决定召集所谓“势家子弟”进行单独考试。这一做法便奠定了宋代对于“官二代”的特权政策。
为了实现录取的公平性,宋朝采取了两大策略:一是通过扩大录取名额来倾斜向平民和庶族群体,使普通学子有更多机会;二是增加录取名额,以促进社会流动。
实际上,早期的录取率并不高,每年的进士仅数十人。然而,当赵光义即位后,他大幅度地增加了录取名额。在太平兴国二年的考试中,共计录用500余人,这一数字创下纪錄。赵光义曾表示:“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这说明当时选拔人才的情景非常紧迫。当年的应试人数达到5300余人,被接受的人数占比约为10%左右,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比例。
这一措施被证明是明智的,因为太平兴国二年的学子中涌现出许多未来的大臣,如吕蒙正,他以第一名成为了状元。如果没有这种温柔而又有力的支持系统,即使像吕蒙正这样的天才也难以脱颖而出。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是宋朝最大的一次录用,一次总共记录下740多人的入学者,其中包括900多个特奏名,以及350多个河北省份的一等奖获得者。此外,还从落榜生中补充500余人的名单。这项措施体现了一种特别照顾老考生的精神,即使是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也要给予那些努力过但未能成功的人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恩赐式选择,不同于其他时代更严格、更冷酷无情的手段选择方式。
由于这些因素加起来,使得宋朝成为中国古代最容易进入金榜题名的人们生活年代。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考试并不断提高他们学习水平的情况下,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超过10万人的参加解试者的情况,比如淳化二年(公元991年)。
标签: 朱棣做了几年 、 清朝为啥不敢删除明朝的历史 、 大明朝的历史 、 乾隆妃子有多少 、 最靠谱的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