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将就木的故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呢?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成语的由来和它所蕴含的深意吧!
行将就木,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正如棺材即将装满尸体。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子,因其父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而遭陷害,最终逃离了家乡。在外流亡期间,他在狄国生活了十二年,在那里结婚生子,并有了一些忠心耿耿的臣子陪伴他。
当晋献公去世,奚齐被杀,而夷吾继任为君主,即晋惠公时,重耳担心再次回到国内会被杀,因此继续逃亡。临别前,他向妻子季隗许诺,如果三十五年后自己还未归来,她可以改嫁。但季隗坚持等待她的丈夫,不愿改变初心。经过漫长岁月,重耳最终返回晋国,并成为一位杰出的统治者——晋文公。
“行将就木”不仅是一句简单的话,更是一段丰富的情感与人性的展现,它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个日日夜夜,不要忽视身边的人和事。
【用法】:作为谓语或定语,用以形容一个人即将死亡的情况,如:“老夫行将就木,只求晚年残喘。”(清代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五回)
【拼音代码】:xjjm
【近义词】:枯木朽株、气息奄奄
【反义词】: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灯谜】:桁;桨
此外,“行将就木”的成分分析也值得一提:
行,将要;
就,接近;
木,指棺材。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