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小山村,一个名叫马丁的人于1483年11月3日出生,他将成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大人物。这个名为马丁·路德的小村庄并不显眼,但它孕育了一个巨大的变革——宗教改革。
少年时期的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与不公,他决心要改变一切。在维登堡大学学习神学期间,路德对教皇利奥十世颁发赎罪券表示强烈抗议,这个事件激起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信念。他提出了“因信称义”说,即一个人灵魂可以通过个人虔诚的信仰而获救,不需要任何繁琐仪式。这一思想直接挑战了教会和僧侣阶层的地位。
1517年,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这份文献深刻地揭露了天主教会内部的问题,并迅速吸引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论纲》点燃了一场火,它烧毁的是旧有的神权统治,而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力量。随着时间推移,路德成为了整个民族的声音代表,他走上了同罗马彻底决裂的道路。
1520年,是一年的高潮,那一年共出版200余部书籍,其中包括133部是由路德本人撰写。这一年里,一系列著作被发布,其中包括《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徒的自由》,这些作品攻击的是整个封建神权体系,而不是某个特定的教皇或修道院。他提出的廉俭宗教学说,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将打破中世纪传统并建立新的资产阶级宗派。
这场运动不仅点燃了下层人民的心怀,同时也激发了一股反抗精神。当面临威胁和诱惑时,路德坚定地站在原则上,他拒绝屈服,并最终在拥护者的支持下,把来自罗马的一纸诏书付之一炬。这一行为进一步划清了他与天主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同时鼓舞着更多人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改革。
然而,在一次帝国会议上,当查理五世、罗马天主以及其他势力试图对他进行人身攻击时,路德选择隐居到瓦特堡,从事圣经翻译工作。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一次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工作——将圣经从希伯莱文和希腊文翻译成了现代日耳曼语,使得普通百姓能够直接阅读并理解其内容,这种行动既是一次文化革命,也是一个政治动员工具,为后来的农民起义提供了解放思想之武器。
但当农民们希望将这一运动转化为推翻现存剥削制度的一场更广泛斗争时,路德却退缩下来,最终背叛自己的追随者,并成为那些欲利用宗教学说的领袖们的手段工具。尽管如此,无疑他的贡献至关重要,因为他所领导的一场运动彻底结束了罗马天主教对西欧封建神权统治的地位,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一套新的思想武器。而对于恩格斯来说,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能否认那时代中的巨人们,如今已经远离尘世,只留下他们曾经创造过的大事业作为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