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观后感1500字托马斯阿奎那的智慧之声悠扬穿越时空的长廊

在13世纪中叶,巴黎大学里,有一位年轻的神学教授,以沉默和温顺著称,人称“哑牛”。然而,他的才华横溢,被一些知名学者如阿尔伯特所赏识。阿尔伯特断言:“哑牛”将会闻名于世。果然,这位年轻人后来成为了中世纪最著名的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他早年在蒙特卡西诺修道院接受初等教育,父亲希望他成为修道院院长,但托马斯选择了更宽广的人生道路。

14岁时,他进入那不勒斯大学接触科学与哲学,并加入了天主教组织“多明我教团”,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在巴黎大学期间,他受教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阿尔伯特,并在10年的时间内专心教学和写作,最终被任命为神学顾问与讲师。在去世前三年,巴黎各神学大师谴责了219条命题,其中有12条是托马斯的观点。这是对他的严厉批评。

尽管如此,托马斯并未害怕。他和老师一起研究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将其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阉割,而保留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体系,将其融入教义之中,使其成为天主教官方哲学基础。他撰写了18部巨著,如《神学大全》、《哲学大全》、《论存在与本质》等,为天主教信仰服务。

他的理论坚持认为哲學必须為宗教服務,並為上帝存在这一最高信條提供了論證。他認為通過創造物來理解上帝,以及利用亞里士多德目的論的一種唯心主義思想推斷出萬物創造者的存在。此外,他還探討了一般與個別之間的關係,並且提出了對於物質世界內藏有某些特殊實體("秘密質")以決定其性質的事說法,這嚴重妨礙了科學發展。

此外,托馬斯強調教會權力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並支持封建君主制。他宣揚靈魂不死並鼓勵追求來世幸福,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幸福。最後,由於對異端或異 教行為進行爭取現實生活幸福而進行斗争被視作罪惡,即使是在現代社會裡,這些觀點仍舊具有重要影響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