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杂志的最新一期上,署名文章由靳友成撰写,他详细介绍了我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以下是全文内容:
告老还乡,又称为告老还家,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的一种制度。这是一种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方式。
在我国古代,也有相似的退休制度,但仅限于官吏,并且称谓各不相同,如致仕、致事、致政等。在《春秋公羊传》中,“退而致仕”被书面,其中注释解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即交换权利给君王。这个退休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汉朝时期形成,在唐朝时期发展,最终在宋、元、明、清时期得到完善。而“退休”这一词汇则始见于唐宋文籍,比如韩愈的《复志赋序》和《宋史.韩贽传》中的描述。
这项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年龄条件,大夫七十岁才能开始提起辞职,这一点从《礼记.曲礼》中可以看出。但到了汉朝和唐朝,他们基本遵循七十岁才能够离任的规定,而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六十岁以上的文武官员都可以提前离任。不过,除了达到定额年龄之外,即使尚未达到也可以提前离任,比如如果身体疾病或者受伤,就能提出辞呈。此外,明朝也有类似规定,即如果因为疾病或者无效能力不足,可以随时要求离任。
“告老还乡”的含义就是那些因为年长或健康问题不能再承担工作的人主动请辞,从而提早申请离开职位回到家乡生活。这也是那些想早点回家但又不敢直接请求的情况下采取的手段。一般来说,只要是一个人提出申请,大多数情况下皇帝都会批准他们离开。如果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如果他愿意自愿退出,那么无论他的实际年龄如何,都会被允许这样做。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故事中,有一个情节描绘了大清宰相刘罗锅,当他年纪很大后,他向皇上请求告老还乡,并获得了恩准之后,便带着小毛驴回到了山东家的场景,这样的情形深入人心。在中国历史上,有三种情况通常会导致人们选择主动地通过“告老还乡”来退出政治舞台:
避免权力斗争: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春秋战国时候的大夫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二十余年,一直到勾践击败吴王夫差并复兴越国。但当范蠡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却仍然遭遇威胁,所以他选择了主动请辞,以避免被杀害或遭遇其他不测。
无心于官方事务:“告老还乡”的第二个原因是对官方事务失去了热情,希望能够回到家庭生活中去。比如晋朝县令陶渊明,因为厌倦宫廷生活和繁重工作,而决定返回故土享受田园生活。
身体状况恶化,无力继续担当重责任:“告病还乡”通常意味着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不足以承担更多责任。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恶化到极点,他们可能会寻求通过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过,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成功实现这一目标,比如著名经学家张禹虽然多次尝试,但他的请求最终没有得到满足,只好留下来继续服务国家。
从另一个角度看,“告老還鄉”的存在对于人才资源流出的控制与管理,以及促进农村经济文化交流具有积极作用,对整个社会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标签: 建文帝朱允炆龙兴古镇 、 三皇五帝简介 、 朱允炆和朱棣差几岁 、 明朝第七个 、 明朝历代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