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与我国的朝代顺序相互交织犹如一幅古老图画中的物品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

在《中国》杂志最新一期上,署名文章由靳友成撰写,详细介绍了我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以下是全文:

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是一种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的制度。这是一种提前退休的方式,让身心俱疲的官员能够回归平静生活。

我国自古就有退休制度,但仅限于官吏。常见的称谓包括致仕、致事和致政等。在《春秋公羊传》中,“退而致仕”被解释为“交换权利于君”,意味着官员将自己的权力交给君王,以此作为退休条件。

这套退休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汉朝时期形成,在唐朝时期发展,并在宋、元、明、清时期得到完善。直到唐宋时期,这个词才开始流行起来,如韩愈《复志赋序》中提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而《宋史·韩贽传》则记载:“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

这个制度是古代官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夫七十岁后可以选择致仕,但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严格,《礼记·曲礼》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事。”随后的各朝廷都遵循了这一原则,只不过到了明清两朝之后,对年龄要求放宽至六十岁以上。

除了达到规定年龄之外,如果有身体原因,也能提前申请辞职,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意思是如果因为疾病或受伤无法继续工作,即使未满足年龄条件也可申请辞职。而明朝也有相似的规定,对于那些体弱无效或者能力衰减的大臣,可以随时勒令他们离职。

因此,“告老还乡”的实质就是那些主动请辞,因为健康状况不佳或者已经没有能力继续任职,而希望提前回到家乡生活的人们。当这些请求送达皇帝那里,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获得批准。这一点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也有所反映,其中角色刘罗锅即因年纪已高向皇上提出请求,被恩准后便前往山东故里。

人们通常会根据不同的情境来决定是否要“告老还乡”。有的可能为了避免权力的斗争,有些可能因为对田园生活怀念,有些则可能由于健康问题无法承担重任,因此不得不提出这样的请求。如范蠡,他虽然是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但在勾践灭吴后,他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所以选择了逃往五湖之地。“

其实,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告老还乡”对于人才从城市流出到农村流入,以及推动农村经济文化交流,都具有积极作用。不过,并不是所有人的申请都会得到批准,有时候即使个人身体状况差劲,也需要面对皇帝的判断,比如张禹,他曾经多次求医不能回应但仍然坚持要求离开,却遭到了拒绝,被强留下来服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