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朝代如行星般围绕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穿梭于其间

在13世纪中叶,巴黎大学里,有一位年轻的神学教授,他以沉默和温顺著称,但他才华横溢,年轻时就崭露头角。阿尔伯特曾预言这位“哑牛”将闻名于世。果然,这位年轻人后来成为了中世纪最有名的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他的早年教育是在蒙特卡西诺修道院完成的,但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个修道院院长。在14岁时,他进入了那不勒斯大学,并在那里接触到了大量科学与哲学著作。

五年之后,他加入了天主教组织“多明我教团”,这是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1245年,他前往巴黎,在那里受教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阿尔伯特。他在巴黎大学教授神学,专心从事教学和著作活动,并被罗马教廷任命为神学顾问与讲师。在去世前三年,被谴责了219条命题,其中包括12条是托马斯的观点。这是对他的严厉批评。

托马斯在巴黎大学期间,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整个欧洲,对其引起强烈反响。尽管教会试图封锁这些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但托马斯并不害怕这种思潮。他与老师一起研究亚里士多德,并将其独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体系融入天主教官方哲学之中。

作为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的一部分,托马斯留下了一生中的18部巨著,其中包括《神學大全》、《論存在與本質》、《論正統信仰與真理、異議論大全》等作品。他坚持认为哲學必须為宗教服務,並為上帝存在这一最高信條提供了论证。

对于世界创造的问题,托马斯提出了形式与质料的混淆理论,即认为世界是由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而且,上帝创造的是一个层级结构的地球系统,从大地及四元素构成的事物,再到植物、动物、人类以及天体,最终达到三位一体上的最高目的——全能至高无上的上帝。此外,还探讨了个别与一般关系,将宇宙间的一般视为寄居或隐藏于个别事物中的某种特殊实体,而不是个别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

他的观点对科学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因为它忽略了解释现象背后的物理过程,使人们相信只需认识到潜藏在事物中的“稳秘质即可”。此外,他还极力维护封建君主制度并宣扬灵魂不死,更强调尘世生活以外寻求幸福是不够的,最终目标应追求彼岸世界里的幸福,以此来解释为什么争取现实生活幸福行为乃至斗争都是恶行,是犯罪行为;尤其是异端或异教徒则应该被活活烧死,以消除他们对社会所带来的威胁。

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些人把这位意大利人的思想看作西方文化传统不可动摇的一个支柱,而其他人则将之视为一种束缚思想自由发展的手足口病毒。但无论如何,这个人确实在自己的时代扮演着显赫角色,被誉为最光荣的人类博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圣徒之一,其影响深远,不仅限于当代而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