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从盛到衰的百战百败李自成重起无力与清朝相比何尝不是一场演绎历史悲剧的对决

明朝末年,士大夫们把交税这份不光彩的任务留给了老百姓,而清朝则不同,它通过设定硬指标,让富人也要出钱。只要清军稳固华北、华中的六七个省,就能比明朝的两京十三省更高效地动员财政资源,对抗农民军时更有优势。

李自成对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但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再也起不来?我们可以从财政收入规模和结构变化中寻找答案。

顺治九年时,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云南和半个湖北还未成为清朝领土,而江南地区仍在拉锯战之中。尽管如此,中央政府依然能支配2400万两真金白银。而据黄仁宇计算,即使是张居正最鼎盛时期,明朝理论上的收入仅有3000万两,并且存在大量欠账。在明末,只有1000多万两的实际岁入,加上辽饷就是末日到来。

讽刺的是,当清朝入关缺乏文牍资料时,他们竟然使用张居正编写的《万历会计录》作为征税凭证,这样完美地实现了那些没有完成但其他官僚不愿做的事情。

除了收钱效率不同,明清两个 dynasty 在花钱方面也各有特色。大清拥有五六万无法购买核心部队,为士兵提供足够的补给并愿意给予一线作战人员高额奖金。相较之下,明朝往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给予足额经费,每名兵卒理论上应得月薪加几分多,但实际拿到的时间也不一定知道。这导致了当时许多官员养寇自重,使得士气低落,不利于对抗敌军。而对于李自成来说,他面临着来自满洲皇帝慈禧所领导的大量资金支持,这远远超过了他所能获得的任何资金,从而增加了他的压力。

此外,由于部分收入是由实物或力役构成,大部分中央政府可调配金额只有三四百万两,因此即便仓库充盈,也难以及时调拨至前线补给。相反,大部分收入为银币,便于调动,所以虽然也有贪婪之心,却懂得行军速度与抢劫之间关系,以确保战斗顺利进行。大理寺大学问家提醒,我们必须认识到忠诚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满洲皇帝既敢于抢夺,又知道该撒钱,该节流,从而保证国家强大。在其灭亡之前,有能力支撑数千名部队远征新疆并击败边疆民族力量的大英帝国蒸汽船尚未抵达长江口之前,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匹敌清国。此刻,我们深感历史无常,其变迁不可预测。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历史发展规律:一个强大的国家总是在不断适应环境改变和内部需求,以维持其领先的地位。而这个过程,无疑是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人类奋斗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