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
大明财政困境与清代收入增强之探究:
顺治9年,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云南和半个湖北都不是清朝领土,北方又有沙俄和准噶尔逼近。虽然江南已经平定,但接下来几年还有郑成功占领镇江,围攻南京……在半壁江山还在打拉锯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一年依然有2400万两真金白银可花。而按照黄仁宇估算,就算是张居正刚刚整顿过财政的巅峰年份,明朝理论上的收入也只有3000万两(欠账很多)。到了明末,实际岁入1000多万两,加收几百万两辽饷就是末日。
更讽刺的是,清朝入关,缺乏文牍资料,拿来征税的凭证就是张居正编的《万历会计录》,即清朝完美落实了张居正没做完,其他明朝官僚不想做的事情。
除了收钱效率不一样,大清也有五六万无法收买的核心部队打底,这些士兵知道自己有多少人,也舍得给一线厮杀的人砸钱,就算快了,也愿意给新军一个月四两银子。相比之下,不仅如此,每个兵发一两多的月薪理论上要比实际拿到的时间长得多,所以当然清军更有积极性去打硬仗,对李自成造成了远远超过明朝那些养寇自重的军阀所能承受的地位压力。
还有,更重要的是,即便仓库里存着东西,大部分是力役或实物,而中央政府真正能调配出来最多三四百万两,还很难在各地随时调用。所以即便仓库里有东西,只能一路行军一路抢劫成为各地汉族民众最恐惧武装集团之一。但是在大理想主义中懂得忠诚基础是利益的大清皇帝们从未放弃使用金钱作为动员内地商业力量支撑数千战斗部队远征新疆击败边疆民族的大策略。
此外,从初至灭亡3个世纪间,大英帝国蒸汽船开进长江之前,没有什么力量是其对手。此种现实主义治国方式使得大约3个世纪后的满洲皇帝们能够理解到忠诚所需的基础,并且他们不会犹豫于以金钱激励臣子,他们相信只要战争有效果,无论如何都值得支付一切必要费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解释为何尽管李自成曾经屡败屡起,但仍旧没有像他那样的农民军再度崛起:因为他的行动面临的是一个拥有先进管理系统、高效行政能力,以及充足资金支持的大帝国——而这恰恰也是导致他失败并不能迅速恢复局势的一些关键因素。
标签: 明朝 名字排辈 、 明朝历代帝王简历表 、 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 、 大明朝 顺序 、 朱棣一脉为何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