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
从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探究明清两代的兴衰
顺治九年,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云南和半个湖北尚未纳入清朝版图,北方则面临沙俄和准噶尔的威胁。尽管江南已平定,但随后的几年里,还有郑成功占领镇江,并围攻南京。即便如此,在半壁江山仍在争夺中,中央政府依然能支出2400万两真金白银。而黄仁宇估算,即张居正整顿财政巅峰时期的理论收入也仅为3000万两(欠账众多)。到明末,实际岁入超过1000万两,加上辽饷数千万,就是末日。
更讽刺的是,当清朝入关时,由于缺乏文牍资料,他们征税凭证就是张居正编写的《万历会计录》,完美地实现了张居正未完成并其他明朝官僚不愿执行的事项。
除了收钱效率不同,明清两个时代对花钱也存在差异。
大清拥有五六万无法收买的核心部队作为底层力量,并知道自己拥有的士兵数量,也愿意给一线作战的人员提供报酬,即使是紧迫时刻也会慷慨赐予新军一个月四两银子。相比之下,无论多么急切,只要给军官足额经费,理论上每位士兵都能拿到略多于一两银子的月薪,但实际情况如何又是另一番景象。因此,对比之下,当然是清军能够更有积极性去打硬仗,对李自成造成压力远远超过那些养寇自重的明朝军阀所能施加的情绪。
此外,由于明朝岁入中有一部分是由力役和实物构成,而中央政府真正可调配到的财政资源最多只达三四百万两,因此很难随时调动使用。在仓库充盈的情况下,要向各地派遣足够补给也是困难重重,只好沿途抢劫,这让他们成为汉族民众最害怕的武装团体之一。而且这种行为直接影响了行军速度,也减少了战斗力的发挥。一旦有战斗任务需要执行,那些贪婪而又懂得权衡利益的地方指挥官们,就会掏出自己的腰包来购买物资,以确保战争顺利进行。这一点让他们在行动灵活性方面显著超越了拖家带口农民军队伍。
总结来说,大约是一个现实主义政治体制,它明白忠诚基础上的支持来自于经济利益。当满洲皇帝为了扩展疆土而奋斗,不管是在取胜还是失败,他都不会过度考虑节省开销,只要取得胜利,他并不介意旁人亦获得丰厚回报。在其灭亡前夕至成立初期的大英帝国蒸汽船开进长江之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与其抗衡,从帕米尔高原以东看,其统治范围内无敌手。
最后,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理解为什么尽管李自成屡败屡战,却再也没有复兴;而同样遭遇挫折但坚持不懈发展强化自身能力,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建立起持续时间更长寿命的历史帝国,如大秦或罗马等,是因为它们懂得将忠诚建立在有效管理和合理分配资源之上,使其国家机器更加强韧稳固,有助于应对各种挑战,从而保证其延续生命力。
标签: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震惊 、 明历代帝王顺序表 、 慈禧毒杀东太后 、 朱允炆是昏君吗 、 元朝最后被谁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