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
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
顺治九年,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云南和半个湖北尚未成为清朝领土,而沙俄和准噶尔的威胁仍然迫在眉睫。尽管江南已基本平定,但接下来的几年中,还有郑成功占领镇江,围攻南京……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央政府依然能够支撑每年的2400万两真金白银的开销。而按照黄仁宇的估算,即使是张居正整顿过财政的巅峰年份,明朝理论上的收入也只有3000万两(欠账很多)。到了明末,实际岁入仅有1000多万两,加上几百万两辽饷,就是末日。
更为讽刺的是,当清朝入关时,他们缺乏文牍资料,只能依靠张居正编写的《万历会计录》来征税,这无疑完美地实现了那些未完成的事项,以及其他明朝官僚所不愿意做的事情。
除了收钱效率不同,明清还在花费效率上存在差异。
大清拥有五六万无法买通的人员作为核心部队,并知道自己拥有的士兵人数,也愿意给一线作战人员发放报酬,即便是在紧急情况下,也愿意给新军一个月四两银子。相比之下,由于逼迫加剧才给予军官足额经费,每名兵士理论上应该获得一两多元月薪,但实际拿到多少天又是另一回事。因此,无疑,大清军队对抗压力远远超过了李自成领导下的农民军,同时也超越了那些养寇自重的明朝军阀。
此外,在岁入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力役或实物形式进行,而中央政府真正能够调配出来最多只能三四百万两,因此很难随时调用各地资源。所以即便仓库里存储着大量物资,不同地区往往难以获得足够补给,只能不断行军并抢劫,以此成为汉族民众最恐惧的一种武装集团之一。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收入是以银钱形式进行,所以调动起来相对容易。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满洲皇帝们贪婪但同时懂得忠诚建立在利益之上的现实主义原则。当需要时,就会毫不犹豫地花费巨款购买物资和支持战斗任务,从而确保行军速度不会受阻。
总结来说,大清是一个非常现实主义的地方,它明白忠诚性质上的基础就是利益。在从初步建立到最终灭亡这3个世纪间,大英帝国蒸汽船驶进长江之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匹敌大英帝国及汉唐时代边疆民族都无法抵挡的大量内地商业力量支撑的大量战斗部队远征新疆并击败这些民族。此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管理其财政制度,以达到最佳效果和更高效率的地位。
标签: 中国最变态的十位 、 朱棣至今后裔 、 朱元璋为什么只当88天 、 明朝最强盛的 、 明朝历代帝王顺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