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若李自成清朝却如马超百战百胜何其难也

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故事虽旧,却依然耐人寻味。明朝与士大夫共天下,而交税这种不体面的任务,则全留给了死老百姓。大清不同,它给了各级官僚地主面子,但也设定了硬指标,让富人也掏钱。只要让清军稳固统治华北、华中六七个省,财政动员力就高于大明两京十三省。

顺治9年,当时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云南和半个湖北都不是清朝领土,北方还有沙俄和准噶尔逼近。而江南虽然已经平定,但接下来几年还有郑成功占领镇江,围攻南京……在半壁江山还在打拉锯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一年依然有2400万两真金白银可花。而按照黄仁宇估算,就算是张居正刚刚整顿过财政的巅峰年份,明朝理论上的收入也只有3000万两(欠账很多)。到了明末,实际岁入1000多万两,加收几百万两辽饷就是末日。

更讽刺的是,大清入关时缺乏文牍资料,只能拿来征税的凭证就是张居正编的《万历会计录》,即完美落实了张居正没做完的事情。

除了收钱效率不一样,大清花钱效率也不一样。大清有五六万无法收买的核心部队打底,即知道自己有多少士兵,也舍得给一线厮杀的人砸钱,就算快了,也愿意给新军一个月四两银子。相比之下,不同的是李自成所带农民军总是逼急才给军官足额经费,其理论上每个兵发一两多月薪,但拿到多少天又不知道。这自然导致清军对抗力远远超过明朝养寇自重的军阀。

此外,还有一点要考虑,那就是明朝岁入相当一部分是力役和实物,而中央政府真正能调配的财政最多三四百万两,这样即便仓库里有东西,可供调用的金额有限。因此,即使仓库里有东西,由于调动困难,一路行军一路抢劫成为各地汉族民众最恐惧武装集团之一。而对于清代来说,一多半收入为银钱,更容易调动,所以尽管官员贪婪,他们仍知沿途抢劫会影响行军速度,有战斗任务的时候肯掏腰包买东西,也有人情可用。此种机动能力自然秒杀前者,并且能够应对拖家带口农民群众。

总而言之,大理主义也是忠诚基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满洲皇帝看来,无论如何都不愿放弃这项基本原则,只要战争胜利,不介意其他跟随者也有机会分享利益。在从初起到灭亡的大英帝国之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与其匹敌,在帕米尔高原以东,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与其竞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