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南京都城重建百次李自成却未能复辟之谜

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

大明财政困境与清代收入增强之探究:

顺治9年,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云南和半个湖北都不是清朝领土,北方又有沙俄和准噶尔逼近。虽然江南已经平定,但接下来几年还有郑成功占领镇江,围攻南京……在半壁江山还在打拉锯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一年依然有2400万两真金白银可花。而按照黄仁宇估算,就算是张居正刚刚整顿过财政的巅峰年份,明朝理论上的收入也只有3000万两(欠账很多)。到了明末,实际岁入1000多万两,加收几百万两辽饷就是末日。

更讽刺的是,清朝入关,缺乏文牍资料,拿来征税的凭证就是张居正编的《万历会计录》,即清朝完美落实了张居正没做完,其他明朝官僚不想做的事情。

除了收钱效率不一样,大清也有五六万无法收买的核心部队打底,这些士兵知道自己有多少人,也舍得给一线厮杀的人砸钱,就算快了,也愿意给新军一个月四两银子。相比之下,不仅如此,每当李自成的大顺军获得胜利,都会因为补给不足而迅速衰弱,而这恰恰是明军所共鸣的地方——总是逼急了才给军官足额的经费,有时甚至连足额都没有到位。这导致大顺军士气低落,对抗能力减弱,最终难以长期维持战斗力。

此外,与明代不同的是,大部分清代岁入都是以银为单位,使得调动更加灵活。因此,即便是慈禧这样的皇帝也明白兵源至关重要,所以愿意投入资源确保稳定的战争状态。但对比之下,由于每个人的工资差距巨大,以及物资分配混乱,使得农民起义如同李自成的大顺军一样,在短暂的激励之后很快就会因为经济问题而瓦解。

最后,大量历史研究表出,无论是在武器装备还是训练方法上,大满洲帝国均显著超越了其前任。大顺农民起义,其战斗力固然令人敬佩,但他们缺乏有效组织和坚实基础,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真正组织严密且拥有现代化武器的大满洲帝国时无从抵挡。而这一切都证明了,只要中国内部保持秩序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它的人口资源,那么任何外来的侵略势力都会变得容易应对。此刻,我们再回望那个时代,那些充满智慧与勇敢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中国历史的一章,而我们则借此思考未来如何避免过去错误,并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地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