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名叫李自成的人,他是一位著名的农民军领袖,在明末清初时期,多次反抗明朝统治,但最终失败了。那么,为什么李自成虽然屡败屡战,却没有像他那样被后来的清朝打败后再次崛起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当时的财政收入情况。明朝和士大夫共天下,交税这种不体面的任务全留给死老百姓。大清则不同,它能落实收税的硬指标,让富人也掏钱。这一点在财政动员力上使得清军稳固统治华北、华中六七个省,比大明两京十三省更为强盛,对农民军来说是强过明朝几倍的对手。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一个数据点。在顺治9年的时候,大清从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云南和半个湖北这7个省征收了2400万两真金白银,而同期张居正刚刚整顿过财政巅峰年的理论收入只有3000万两(欠账很多)。到了明末,实际岁入1000多万两,加收几百万两辽饷就是末日。
更讽刺的是,当满洲族入关后,他们缺乏文牍资料,只能拿到张居正编写的《万历会计录》来征税,这样完美地落实了那些未完成的事项。
除了效率不同,上面提到的还有花费效率也不一样。大清有五六万无法收买核心部队打底,并且知道自己有多少士兵,也愿意给一线厮杀的人砸钱,即便快了,也愿意给新军一个月四两银子。而明朝总是在逼急才给足额经费,每个兵发一两多月薪,但实际拿到多少天谁都清楚。相比之下,当然清军更有积极性打硬仗,对于李自成带来的压力远远超过那些养寇自重的军阀们。
此外, 明朝岁入相当一部分是力役和实物,因此中央政府真正调配到的财政最多三四百万两,不易随时调用。而在现实主义指导下的满洲皇帝,则懂得忠诚基础是利益,只要打胜仗就不会顾及其他,所以他们抢钱又狠,该撒钱也不会太吝啬,只要不是用大道理去省钱,那么只要打赢,就不介意别人跟着发财。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筹集资金还是在使用资金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李自成屡战屡败,但是被后来的满洲族所取代而不能再次崛起的一个原因。此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大差异。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一方势力的兴衰往往决定于其政治组织能力,以及对于内忧外患能够有效应对的问题意识,这些因素都是决定战争结果的一种力量来源。
标签: 孙若微活了几个朝代 、 朱允炆后来找到了吗 、 宋朝16位 能力排名 、 明朝十六 列表 、 历史上的朱允炆活了多少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