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李自成与清朝展开了一场关于统治和财政的较量。明朝末年,士大夫们对交税这一“体面”任务避而远之,将其转嫁给了底层老百姓,而清朝则通过设定硬指标,让富人也承担起纳税的责任。尽管如此,明朝仍然难以支撑其两京十三省的财政需求,而清军稳固华北、华中的六七个省后,其财政动员力即超过了明朝。
然而,当李自成面对明朝时,他虽然失败了上百次,但不断重整旗鼓。而当他被清军打败后,却似乎就再也无法振作起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清代的财政收入规模和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顺治九年,即公元1651年时,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云南以及半个湖北尚未成为清国领土。此外,从沙俄到准噶尔,他们都在北方边界构筑着威胁。而江南地区虽然已经平定,但郑成功还在镇江一带进行抵抗,围攻南京,这一切都发生在中央政府依然能够支配2400万两真金白银的情况下。
此外,对于黄仁宇所估算的大明理论收入3000万两(实际还有大量欠账),到了明末仅剩1000多万两,加上辽饷数额可知,那是一个末日之象。而对于张居正时代,最精心编撰出的《万历会计录》却成了入关后的新主子们完美落实事宜,无需再做其他准备工作。
除了收钱效率上的差别,大清还有一点非常关键——花钱效率也不一样。大约有五六万名无法购买的人民组成了核心部队,他们知道自己的数量,也愿意为那些厮杀的人提供足够的资金,即便是快要结束的时候,也能给新军每月发放四两银子。相比之下,明朝总是等到逼急时才给予足额经费,每位兵士理论上应该获得一两多月薪水,但实际拿到的时间久远且不可预测。这自然导致了更高战斗力的军队,更大的压力,以及更少的心理恐慌。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调度这些资源。大部分明朝岁入都是由劳役或实物构成,所以真正可以调用的金额最多只有三四百万二两,是很难随时调动使用。不过,即使仓库里堆满了货物,大部分官军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不得不抢劫路过的地方,以至于成为各地汉族民众最害怕的一群武装力量之一。而大清,则将一半以上的收入转换为易于移动和调动的银币,因此,在战斗任务紧迫的时候,就能轻松地买来所需供应品,并且既不会影响行进速度又不会拖累大家生计。这自然提升了他们机动性的能力,可以应对拖家带口农民军队。
总结来说,大理想主义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而现实主义策略往往能产生持久效果。满洲皇帝明白忠诚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道理,用金钱去刺激忠诚,它们并不介意用强硬手段解决问题,只要战争胜利就是它们唯一关注的事项,无论是否让周围人也跟着发横财。不论是在蒸汽船驶向长江之前还是之后,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大英帝国以外的大陆国家,如帕米尔高原以东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斗争中,最终无力抵抗的是中国人的征服者——满洲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