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这问题的答案,不仅在于明朝与清朝的财政收入规模和结构变化,更在于两代统治者的理财智慧和军事策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明朝。明朝时期,士大夫阶层掌握了国家权力,他们却将交税这种“不体面的”任务留给老百姓。这导致了严重的财政问题。相比之下,大清则不同,它对各级官僚地主给予面子,同时设定了硬指标,让富人也必须出钱。这样一来,即使是华北、华中六七个省,也能有高于大明两京十三省的财政动员力。
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顺治9年开始。在这个时候,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云南和半个湖北都不是清朝领土,而北方还面临着沙俄和准噶尔等外敌威胁。而江南地区虽然已经平定,但郑成功还占据镇江,围攻南京,这让中央政府每年依然有2400万两真金白银可花。
黄仁宇曾估算,当张居正刚刚整顿过财政的时候,理论上的收入只有3000万两(欠账很多)。到了明末,则实际岁入1000多万两,加上辽饷就是末日。而当清朝入关时,由于缺乏文牍资料,只好拿《万历会计录》作为征税凭证,从而完美落实了张居正没做完的事情。
除了收钱效率不同,明清两个时代还在花费效率上存在差异。大清拥有五六万无法收买的核心部队,对自己的兵力状况清楚,并愿意给一线作战的人员足够报酬,即使战争即将结束,也愿意为新军提供一个月四两银子的津贴。相比之下,明 朝总是在逼急时才给军官足额经费,每位兵人的月薪理论上发放一两多,但实际情况则完全取决于具体情况。一方面,使得清军更有积极性去打硬仗;另一方面,对李自成造成压力远远超过那些养寇自重的民间武装团体。
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 明朝的一部分岁入是通过劳役或实物形式支付,而中央政府真正能调配使用的大约只有三四百万两,因此即便仓库里有东西,也难以保证能够及时送达前线补充需要。此种方式限制了行军速度,使得许多地方汉族民众惧怕这些流动武装集团。而且,这些流动武装更多的是通过抢劫维持生计,从而成为农民起义最大的威胁之一。相反,大部分收入为银钱,便利调动,使得尽管满洲皇帝们可能非常吝啬但也有能力进行巨额支出,只要是为了胜利,就不会顾虑到其他因素。如果打赢了仗,他们也乐意让人家跟着发横财。但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忠诚,其基础是利益。大约3个世纪内,无论如何,都能够吸引商业力量支持其扩展边疆,比如击败并征服包括新疆在内的边疆民族,比任何汉唐时代都不容易实现,而且直到蒸汽船开进长江之前,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挑战它们的地位。
标签: 明朝十六位 顺序列表一览表 、 宋朝一共多少年 、 唐朝之前是什么朝代 、 大明 排序 、 明朝十六帝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