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期间,一则新闻吸引了广泛关注:傅向东团队发现赤霉素信号传导新机制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这个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植物赤霉素信号传导和氮素响应之间复杂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也是傅向东十多年来深耕赤霉素和氮素协同调控水稻生长发育机制的又一重磅成果。
傅向东,一个对于遗传学充满热情的人,从高中就开始对基因产生兴趣。他选择了武汉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并师从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牛津大学教授尼克哈伯德。在留学期间,他与导师共同研究植物生长调控,特别是赤霉素如何促进植物生长。
回国后,傅向东加入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他决定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他开始解码“超级稻”高产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希望通过分子育种来提高作物产量。他的团队成功找到了直粒穗基因DEP1等一批高产基因,这些研究成果后来被用于培育出优质新品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傅向东意识到要想在减少氮肥施用的同时提高作物产量,还必须解决当年他在英国思考的问题——如何让植物既能吃饱又无需花费时间减“肥”。因此,他带领团队继续探索,以水稻产量性状对氮素营养的响应为切入点,他们找到了NGR5这个关键基因,并阐明了它介导的赤霉素信号传导途径调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分子机制。
尽管实验室工作艰苦且进展缓慢,但 傅向东始终坚持自己的科学追求。他认为做科研就是要成为Number One,不要Number Two,更不要Me too。为了让学生们能够理解这一点,他会劝他们早点回家,同时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总结,以避免走弯路。
正如他所说:“一个东西只要你认准了,就不要放弃。”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关于科研态度的一贯主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或挑战,只有不断前行才能找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而对于那些即将踏上科研道路的学生们来说,这样的指导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他们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如果浪费掉这些时光,那么未来的每一步都可能因为缺乏准备而变得更加艰难。
标签: 朱棣为什么赐死海别 、 大清朝 排名 、 南明灭亡之后还有小朝廷 、 徐达常遇春蓝玉谁厉害 、 康熙死前为何惨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