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蒲生自幼便对京剧情有独钟,他的舅父经常带他去剧场,频繁的观演生活让他的兴趣日益浓厚。初中时期,他发现了北京戏曲学校学生的演出,这些实习演出深深吸引了他。他每周都会去大众剧场观看,并且将每次看戏的时间、票根以及戏单都详细记录下来,这份珍贵资料后来成为了他研究京剧史的一把钥匙。
杨蒲生不仅是京剧爱好者,更是一位严谨的历史研究者。他会仔细分析刘长瑜等人的回忆文章,并通过自己的记载和证据进行纠正。这份宝贵的资料甚至在中戏档案库也找不到,海外收藏家愿意以高价购买,但杨蒲生坚守原则,没有出售。在2001年北京戏曲学院建校60周年之际,他无偿捐赠这份资料给母校,作为对学校一百多年的辛勤付出的纪念。
在2012年,杨蒲生又将自己从1951年至1966年间在剧场观看各大院团演出的完整戲单捐赠给首都图书馆。首图从中精选了一批珍贵文献,并出版了《菊苑留痕》一书,这本书弥补了建国以来关于京剧演出資料薄弱的情况,是对京剧事业的一大贡献,也反映出了杨蒲生的高洁品质——不计较名利,只为传承文化遗产。
此外,杨蒲生还与穆守荫合作撰写了《老三届与园丁》,这本书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戏曲学校前几届学生和他们老师们轶事故事,在戏曲界广受欢迎。此外,他们还以“苏武”为笔名,在多个重要舞台发表评论,如《戏曲电影报》、《梨园周刊》,展示着他们对于京津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古典艺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标签: 朱棣没有儿子把皇位传给谁了 、 明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哪了 、 明朝伪君子 、 朱元璋和马皇后有孩子吗 、 孙若微是真实存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