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源远流长从东晋时期的道教中诞生以中国医学为依托反复演化至今

太极拳:中国古代导引吐纳术与技击之术的演化,融合传统武术、医学与文化,是一门广受世界人民欢迎的养生保健方法。吴图南师爷曾说:“生命在于运动”,通过太极拳锻炼,他至105岁高龄逝世。他的夫人刘桂贞师奶亦以太极拳保持健康,104岁才仙逝,他们的实践证明坚持太极拳可达到健康长寿。

创始人如道士和养生家深通医理易经,将其融入修练中。而中医基础理论又同易经密切关联,因此二者有相通之处。我们将探讨阴阳五行、气血脏象等方面,以及对疾病防治的认识。

阴阳五行

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古人认为阴阳变化是宇宙基本规律。中医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太极拳家讲:阴阳分,天地判,始成太极。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医与太极拳理论对于揭示宇宙基本规律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气血关系

在中医学上,将气归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其中元气是生命原动力。宗气是水谷精微与大自然空气混合体,以补充元氣。营氣濡養五脏六腑與四肢百骸,而衛氣行於脈外,有溫分肉肥奏理開合作用。这四种氣相互协同保证了血液畅通,对维持各部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脏腑经络

无论是中医学还是太極拳,其防病治病與養生保健,都要落实在脏腑功能上。在《素問》裡提到:“人有五脫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變化异常能导致氣機失調,這種調節對維持內外環境平衡至關重要。

情志调节

清志活動是以脫腑為基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脇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悲忿恐”。情志變化過度能導致氣機失調,如心主血絡與神志則影響心臟功能;肝主疏泄則影響消化系統;肺司呼吸則影響宣發肃降功能;肾藏精主水則影響水液代謝。此外,由於情志對身體機能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調整情緒也是達到身體平衡的一個重要途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