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容樵隋唐演义中的历史人物

我,姜容樵,生于1891年的河北沧州,是一位男士。我的代表拳种是八卦掌和形意拳,我师承张占魁和汤士林,并将这些武艺传给了何福生等人。

我的个人概况如上,我是一个男士,出生于1891年,在河北沧州长大。我从小就读私塾,并在叔父德泰、姑丈陈玉山那里学习秘宗拳械。1909年,我投身武学之道,拜张占魁为师习练形意拳和八卦掌。此外,我还在李景林、李雨三以及好友汤士林那里学习了武当剑、太师鞭和太极拳。

1920年,当我在津浦铁路局任职员时,我开始授教武技。这段时间里,我曾经执教江苏省第十中学,并在上海创办尚武进德会,与李芳辰、徐静仁等先生共同致力于编撰出版尚武丛书。在这期间,我们发起组织“健康试验社”、“击技试验社”,并与徐致一、贾蕴高、曹德模、马步周等先生一起探讨挖掘国技的工作。

1932年,我受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一直工作十二年。在此期间,我主编《国术丛刊》,并代表“中央国术馆”巡视地方国术馆,主持 武赛 和组织裁判人选。我深研拳论,并主张“国术强身,以技击敌”。

抗战期间,由于战争的爆发,我辞去中央国术馆的职务,在皖南大学担任文学和历史讲师几年。我爱国志坚,为鼓气民众抵御外患曾勇于投稿至《求是月刊》等爱国刊物。

晚年的我定居上海虹口区多伦路原张之江寓所,将精力投入到整理遗文和编述新作中。当我双目失明后,还通过口述手划指导后学。一生的精力都用来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最终共著有28部作品,其中1963年的《八卦掌》再版发行已达百万册,对推广八卦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74年去世时享年83岁,被后人尊称为中国现代五大名家之一。

我的贡献不仅限于文字方面,更是在实践中对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武术进行了一生的奉献。虽然我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但我始终坚信自己的使命,即要“生于青春,殁于青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