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家张伯驹冻云楼主的藏戏梦想

京剧名家张伯驹的藏戏梦想

在中国戏曲史上,京剧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京剧演员和导师。其中,张伯驹这位知名的京剧票友,其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收藏之情,是他一生中的一大特色。

张伯驹与余叔岩是多年好友,他们之间不仅是在舞台上的师徒,更是在生活中的挚交。余叔岩是当时著名的京剧表演者,而张伯驹则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卓越收藏能力的人物。在他们相识之初,正值光绪年间,当时两人都对戏曲充满了浓厚兴趣,并且都有着极高的情感投入。

据记载,张伯驹开始学习 京剧时已三十一岁,他每天晚饭后都会去余叔岩家学习。此期间,他们共同探讨文艺、书画、金石等各方面的问题,一起欣赏各种美术品,这段时间里二人关系日益密切,不仅在学艺上有所交流,在生活上也变得越来越亲近。

除了学艺外,两人还经常一起讨论关于戏曲收藏的问题。余叔岩曾向张伯驹传授过许多精彩绝伦的小说故事,如《奇冤报》、《战樊城》等,其中有的故事至今仍被广泛传颂。而对于这些传统故事,二人的态度都是非常认真和细致,他们总是将其视为宝贵财富,对待它们如同珍宝一般。

在1930年的春天,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持续进攻,一些国家工商业活动陷入混乱,而那一年正值重阳节前夕,張伯駒四十五岁。当時社會動盪不安,他決定將自己珍貴的地球文物帶到西安,以避免它們遭到損壞或失蹤。但就在這個離別之前,他還得見面與他的師傅余叔洋說再見,這也是他們生命中最後一次見面。

後來,在1982年張伯駒先生去世時,其表弟李克非為他寫了一首悼詩,其中提到了當年福全樓館粉墨登場演戲,以及丛碧山房裡群賢共觀平復貼,這些都是對張伯駒先生一生成就的一次回顧與致敬。他的一生經歷以及對戲曲藝術的熱愛,被後人傳頌作為一個典範,並且成為我們今天對於戲曲藝術了解和尊重的一个重要源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