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立国三百年,共传十二帝。虽然,这十二位帝王说不上个个是明君,但是,却没有一个是昏君,都勤勤恳恳,没有一个耽于享乐、荒淫无道的,几乎都能说的过去。
康熙皇帝自小受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教导,立志要做一个勤于政务,爱护百姓的好皇帝。因此,他的日常消费拒绝奢靡,对那些坐着享福或讲究排场的事,更是没什么兴趣。
那一年,康熙五十大寿,一些大臣们就做了一扇屏风为他祝寿。皇帝五十大寿的时候,送上一扇屏风,其实,并不算什么特别贵重的礼物,但康熙还是没有改变初衷,他把屏风上大臣们写给自己的祝寿文章抄了下来,以此来作纪念,而那扇屏风,则被他退了回去。
就以光禄寺和理藩院来说,光禄寺每年都要为宫中祭祀、典礼准备筵席,但经过康熙的逐步压缩,这些开支就降了六十多万两,每年只需要七万两左右的银子。理藩院是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每年用于犒赏和接待的花费为八十万两银子,在康熙刻意裁剪下,将这些不必要开销取消后,就减少到八万两左右。
除此之外,还有雍正时期专门派人稽查,如有不照做者,被治罪;还有太监在煮饭时,要适量下米,不可多煮,以至将剩饭倒弃,也不能轻弃米谷;嘉庆则受朱珪影响而节俭;乾隆生活奢侈,但也未曾出现昏君的情况。
嘉庆五十大寿的时候,一位御史建议内城持续演戏十天庆祝,但嘉庆读了这份奏折之后非常愤怒,在亲政之后决意扭转奢华、荒嬉政事,以达到励精图治目的。道光取消了奏乐仪式,即使新皇发表贺表,也取消这种形式上的面子工程,是真的把节俭放在第一位。
道光对自己吃穿用度也很节俭。他坐过轿子的若坏了就修一修,不让做新的轎子。大臣们自然要效仿,只愿打补丁,无论裤子是否真破。但曹振镛试图让补丁露出来却被发现,最终得以蒙混过关。
大清历代皇帝虽然各有千秋,但总体而言,他们都是勤劳敬业且注重节约,这种精神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管在怎样的时代,这样的风气应该值得每个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