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教科研勇于挑战的科研精神

在北京科技奖的历史上,2020年度颁发了突出贡献中关村奖,这一荣誉被视为最高荣誉。获此殊荣的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简称“北生所”)学术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在这一领域,他不仅是国际领军者,也是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和承认的人物。

自2005年加入北生所以来,邵峰与该机构形成了一种互为成长的关系。北生所以其开放自由的科研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也使得更多像北生所和邵峰这样的研究所和人才成为推动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力量。

在一次访谈中,邵峰提到他的日常工作:“8点钟到单位后,我经常与团队开组会,一直做到下午一两点;下午6点多下班,我回家陪一会儿家人,然后晚上9点家人休息后我再做一些工作。”这显示了他对科研事业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作为一个来自江苏淮安1973年的出生者,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之后,他前往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深造,并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他曾考虑留在美国,但最终选择回国,因为他认为如果能在国内取得相同水平的成就,那么何必留在国外。这种决心正是在中国改革科技体制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2005年,当时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机构成立之初,有些朋友劝阻他放弃。但是面对未知的事业环境,他没有动摇:“如果可以,在中国做出同样的水平,我为什么不?”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他亲身见证了北生所对中国科研环境和科技体制带来的改变,使得国内外都开始重视基础研究并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基于团队多年的相关科研成果,他们吸引风险投资机构,将这些成果转化为产业,从而建立了生物技术公司Quench Bio和Ventus Therapeutics,这两家公司分别完成5000万美元和6000万美元A轮融资,以开发靶向天然免疫通路抗炎药物及肿瘤药物。这些都是基于细胞焦亡通路中的Gasdermin家族蛋白进行开发,而这正是由邵峰及其团队发现的一个热门靶点。

近年来,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十四五”规划提出“筑根基、建优势、转范式、促联动、强协同和优生态”的思路,并着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引进顶尖人才。这一切,都让人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比如淄博这样的地方,以及像邵峰这样优秀的人才,是如何共同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