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人,站在明朝皇帝的老师位置上,无疑是一份既荣耀又危险的工作。皇家对教育极为重视,但挑选一个合适的老师并非仅凭学识就能决定。因为,培养一个未来治理天下的君主,更重要的是教授那些实用的“帝术”。这些老师们在学生即位后往往能获得不错的官职,如张居正,他在万历登基前便已入内阁,最终成为首辅,并实施一系列改革,但他的学生万历去世后却下旨抄家。
明武宗朱厚照性格桀骜不驯,对反对的声音尤其乐于作出相反反应。尽管他没有学习成果,但不能完全归咎于他的老师。在当时强调“因材施教”的背景下,杨某上课时试图让朱某认真学习,却遭到拒绝。他抱怨说:“明明是上课时间,为何老是说些不相关的事?”可见,在那时代,即使有了制度,也难以改变个人的态度和习惯。
明朝内阁制度主要是由朱元璋个人的猜忌造成,他担心大臣会削弱皇权,便撤销了宰相之职,让大臣们到文渊阁帮助自己处理事务。当他的儿子朱棣继位,就将这种做法制度化,这就是形成了内阁体系。不过,由于入阁的人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文化知识,所以形成了一条规矩:没有大学士头衔的人自然无法参与这场政治游戏。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科举考试面向全天下,中进士者自然来自各地,他们若无口音问题,再被选拔进入翰林院,那么成为太子老师的机会就很大了。叶向高,即万历皇帝的老师,也来自福建闽东,他深受人们尊敬,其学问自然令人瞩目,被选中做太子老师也表明他在各方面都拥有卓越能力。
然而,从外界看来,做帝师似乎是一份光鲜亮丽的职业,而实际工作中的艰辛和危险,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真正了解。这世界还是由皇帝所说的算,每一步都可能导致生命的一次转折。
标签: 孙若徽 、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 、 嘉靖后面是裕王吗 、 三百年以上的朝代有哪些 、 大明战神说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