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制的兴衰与悲欢:揭秘明朝宦官政治的暗影
明朝内阁,自建文四年至崇祯十七年的皇帝咨询机构,以时间推移逐渐壮大成为行政中心。辅臣人数不定,从一人到七人,不同称呼为“阁部”。起初,大学士仅顾问身份,皇权最终决策,但大学士参与机会稀少。在仁宗、宣宗时期,其地位提升。夏言、严嵩等掌权后,内阁确立为实际宰相,可压制六部。
尽管首辅拥有票拟权力,却需依赖太监送达批红。首辅职责如丞相,但需与宦官合作,如张居正与冯保。明代内阁特点包括长期未获得法定地位且始终非正式行政机构;矛盾重重但屈服于皇权;受司礼监影响且不得不走其路子;以及与六部之间互争雄长的纷争。
虽然有显赫人物如严嵩和张居正,但他们多是在皇帝静摄之下代行皇权。一般阁臣文学出身,无政绩保障,因此表现不稳定。此外,他们缺乏从政经验,对民间疾苦不知,对政策提议能力有限。而且,由于受到司礼监牵制,他们无法有效监督或约束皇权,最终只能助长而非约束。
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而司礼监则有批朱权限。但两者地位特殊,使得他们难以抗衡,并以皇帝喜好为转移,这导致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当司礼监获宠,则夺取内阁权力,如刘瑾、魏忠贤时期;反之,则出现像严嵩、张居正这样的显赫人物。
综观,有明一代,尽管存在一些对宦官干政的一些制衡作用,但总体上是越来越受制于司礼监。这导致了明代成为宦官祸乱最烈的朝代。在此背景下,与六部之间也常发生竞争,其中六部随着品秩提高而独立对御前负责,并尝试维护自身完整性,而内阁通过票拟增加接近御前的机会,不过仍远未达到中书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