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史的角度审视,任何一个统一大陆的王朝在初期都渴望四方之国归顺。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后派遣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传达了两点意图:一是邀请他们来朝贡;二是要求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使者的国书抵达日本后,并未获得回应,更有甚者,他们竟然砍去了使者的脑袋。这份耻辱深深触动了朱元璋,他愤怒至极,声称要出兵征服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战争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理相答,以信相应。这封信既保持了尊重,也隐含着坚定的态度。小小岛国敢于杀死大明使臣,这与两场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一是南宋灭亡,一是日本抗击蒙古入侵。在南宋时期,中国曾被视为榜样,而在其灭亡时,日本举行哀悼仪式,其“中华情结”可见一斑。但随着元朝建立并忽必烈发起对日的大规模海上攻击而失败,加上自强运动后的抗击蒙古经历,使得日本人对于战胜中国持有更加坚定的信念。
尽管百年之后汉人复兴成功,但到了明代,在当时的观念中,大明已不再被视作正统继承者。而且,从那以后,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政治方面,大明都不再占据原有的崇高地位。在这场剑拔弩张、战争几乎爆发的一刻,对于朱元璋步步紧逼的情况下,怀良亲王依然坚定不移。他认为,即便如此大的力量,也无法实现征服海上的岛屿国家,没有一次成功过何谈胜利经验?因此,这位掌握着半个江山的人物虽承认自己的实力不足以与之匹敌,但他相信大明皇帝不会轻易做出像蒙古远征军那样的事情,因此他的开战威胁不过是一句空话。
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 日本能以这样的态度置之不顾?或许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虽然没有足够力量去真正挑战,但是也不会害怕这种挑衅,因为这些只是空头支票。而且,我们不知道是否还有更深层次原因,比如说,是不是担心如果真的和大明开战会遭遇类似过去蒙古远征军遭遇到的困难?
最终,在留给我们看的一个丹书铁券中,可以看到朱元璋如何决定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似乎他找到了面子—既然你叫我“天朝”,我就叫你“臣”,这样大家都满意了。但实际上,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无奈选择。大 明这个时候已经意识到,与一个那么小小但又固执的小打小闹国家进行斗争是不值得的,因为即便我们比它们强多了,但从心理和气势上已经相当平等起来。
标签: 明朝第16位 是谁 、 朱棣为什么要杀姚广孝 、 朱允炆为什么下落不明 、 朱元璋是妻管严吗 、 常遇春老婆大卸八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