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刘邦子孙后代关系图之双翼文化与艺术的对偶飞翔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华亭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他精通书画鉴赏,对收藏名家作品有深厚贡献,在书画理论上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将自己学得笔法称为自率易中得之,并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创作追求古人风范,但并不拘泥于古规,在笔墨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效果,同时保持拙中带秀的平淡天真个性。这使他的作品在当时社会地位显赫,并成为明代艺坛主流。

他留下多部文集,如《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在仕途上,他出身贫寒但青云直上,从编修、讲官到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位。他敏感政治风波,一有变故便坚决辞官归乡,有几次反复起用。

董其昌才情溢于文敏,对禅理精通、藏品鉴赏高超、诗文工艺精湛、绘图理论专长。他是海内外文学界领袖数十载,是晚明最杰出影响力最大的书画家之一。在绘制山水景色时,他注重师法传统技巧追求平淡格调,以笔致墨韵著称,其作品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被誉为本朝第一。

《赠稼轩山水图》轴一幅被誉为典型代表,其工作不仅限于绘制,还涉及诗词创作和理论阐述,对明末清初乃至近现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成为了收藏家的梦寐以求目标人物。

在学习书法方面,他走上了这条道路是因为一次考试中的偶然机会。当时考官嫌弃他的字迹不好,将他排名第二,这让他非常受刺激,从此投入到学习中去。他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書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经过三年时间,他认为自己的水平已经逼近古人的标准,不再看待其他人的字体,只关注自己提升。此前,他曾模仿颜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宣示表》,并且仿照钟元常所写的帖子,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