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那么多专家吹宋朝董其昌却独赏唐诗的韵味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华亭派”的主要代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其人生平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从贫寒之家走向仕途的春风得意和青云直上的轨迹。他在公元1589年的清晨,以三十四岁的年龄举进士,那一刻,他踏上了几十年的仕途征程。当过编修、讲官,最终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敏感,一有风波,就坚决辞官归乡,而他的仕途却屡次起伏反复。

董其昌才溢文敏,不仅通晓禅理,还精通鉴藏、工诗文、擅长绘图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学界的大师,是执掌艺术殿堂数十年的高手,是晚明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在绘山水方面,他注重师法传统技法,将追求平淡天真融入每一笔,每一墨,使山水树石烟云流润间透露出儒雅与风流,为本朝第一。此外,他的作品在未来的时代里继续激励着人们,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他的学问学习,我们可以从他自己的话语中窥见端倪。在《画禅室随笔》里,有这样的一段记述:他是在参加会考时,由于写字不好而发愤学习。这次机会促使他投身到書法藝術领域,用三年时间自成一道。在这期间,他研习了绝大部分名家的書法,从颜真卿到钟繇,再到赵孟睿,这些都成为他学术探索中的重要经历。

总结来说,董其昌是一位既擅长文字也精通绘图的人物,以他的才华和学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片片美丽如诗的地方,无论是他的文章还是他的绘畫,都充满了智慧和深邃,让我们通过这些作品去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情怀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