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登基后大肆屠戮功臣,几乎将所有曾与他并肩奋战的老朋友杀得一干二净,只有信国公汤和幸运地逃脱了一死,其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在中国封建社会,历朝都存在着“伴君如伴虎”的现象,而明代尤其严酷。朱元璋不仅害怕自己的子孙后代受到威胁,更担心旧臣可能会再次发动兵变。
据说,在一次宫廷会议上,太子朱标谏止父皇过度杀戮,但朱元璋只是沉默不语。在第二天,他将一个荆棘扔给太子,让他去捡起,这根荆棘代表了那些被杀掉的人,他们都是潜在的威胁。朱元璋解释道:“我所杀之人,即为你未来的福祉。”
汤和本身也是该清洗名单上的重要人物,但他的机警和自律使他能够及时撤退,不贪恋权势,从而保全了自己和家人。这份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对于如何在险恶环境中生存下去,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训。
汤和对朱元璋有过拥戴之功,在郭子兴麾下与朱元璋一起作战,他比朱元璋更早出生,也更早加入他们。但当关键时刻来临,他率先承认了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一直得到认可。
汤和既不争夺荣誉,也能以平常心面对不公待遇。当其他同等条件的人被封为公爵时,他只获得侯爵。他却从未发牢骚或怨天尤人,而是继续忠诚地伺候皇上,并及时向皇上表示诚恳且深刻的自我反省,最终被宽恕,并几年后进封为信国公。
汤和识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此来保护自己。他也主动提出了解除军权的事宜,与众多高级将领不同的是,他第一个提出这一要求:“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这让帝王大悦,便拨款让他衣锦还乡,并允许他回家做个人。
回家后,汤和低调生活,从不以功臣自居,而且遵守法纪善待乡邻。他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监视,因此尽量保持低调,不谈国家大事,只享受日常生活,使得朱元璋放心无忧。最终,他活到了七十岁才逝世,被追封为东瓯王,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之一。这样的历史奇迹,也正因为他的智慧而成真。
标签: 博果尔的娘和大玉儿是什么关系 、 朱元璋最出色的四个儿子 、 明朝历史思维导图 、 康熙为什么被吹成千古一帝 、 孙若微历史人物一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