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胡惟庸以其机敏和智谋,一路攀升至权力的巅峰。他开始时是一名随从军官,后来成为元帅府的奏差,再逐渐担任宁国主簿、知县、通判等职位。在洪武三年,他被授予中书省参知政事的高位。六年七月,他因李善长的推荐而获得右丞相一职,紧接着又在十年左右晋升为左丞相,成为了国家最高决策者的重要人物。
然而,与权力一起增长的是他的骄横和专横。他开始擅自决定官员的人选,以及对奏章进行篡改,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则秘而不宣。这一做法激起了众多人的嫉妒与恐慌,他们纷纷向他献媚,以金钱或其他形式争取他的青睐。即便是学士吴伯宗,也因为涉及到胡惟庸的事务险些遭受大祸。而当大将军徐达对胡惟庸感到不满时,他甚至指使守门人福寿企图暗杀徐达,但最终未能成功。
胡惟庸还试图拉拢那些因犯罪受到朱元璋谴责的人物,如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让他们在外面收集军马,以备反叛。此外,他还勾结中丞涂节和御史大夫陈宁,让陈宁负责阅览天下兵马籍,这一切都引起了朱元璋极大的警觉。朱元璋深知过度集中权力会导致宰相专权,就像元朝末年的教训一样,从洪武九年开始就对各省实行改革,并于十一年禁止六部奏事直接上报中书省,以削弱中书省的力量。
不过,在一次意外事件发生之后,即胡惟庸之子车毁身亡的事故,朱元璋对此怒不可遏,将其处死,并且禁止用钱财赎罪。接着,上疏告发胡惟庸谋反的大臣涂节等人,被捕并处死。随后,一连串关于胡惟庸阴谋的一系列案件被揭露出来,如派遣林贤私下招募倭寇、称臣于亡国君主请求出兵支持等行为,这些都被作为证据使用。
这些事件震惊了整个国家,最终导致三万余人因此牵连而死,其中包括一些功臣如李善长、赵庸、郑遇春等人的爵位也被追夺。在这次清洗之后,朱元 Scarlett废除了丞相制度,并严格限制皇帝立下的宰相,同时规定任何提议恢复这一制度的人都会受到重罚。这意味着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而皇帝的地位得到了巩固。
尽管明代史料对于这个事件有很多不同的记载,有些历史学家如郑晓和王世贞认为这些指控可能并不真实,因此是否真的存在“胡党”的阴谋仍然是一个问题。但无论如何,这个事件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也预示着另一个更加中央集权化的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