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若微明朝太后之影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低声诵读着她的故事却难以唤醒沉睡的明朝崇祯皇帝他勤勉如行云流水般

孙若微,明朝太后之影,如同历史的守护者,低语着她的故事,却难以唤醒沉睡的大明。崇祯皇帝,他勤勉如行云流水般书写着天下大事,却无法挽回那一场无形的风暴,将辉煌变成了灰烬。

朱由检,即崇祯皇帝,明朝第十六位皇帝,被后世誉为勤政之主。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每日工作时间在八个时辰以上,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而他生活节俭、深居简出,还心系民生,大力削减公务支出,为百姓减轻负担。

然而,在全局角度再看崇祯皇帝,他17年间内阁大学士换了50人,并且下令处死了2人;兵部尚书换了14人,处死了5人;先后诛杀总督7人、巡抚11人,其余低品级官吏的死亡数更是数不胜数。即便是已经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他也留给了崇祯皇帝多次历史机遇逆转危局,但他却没能抓住这些宝贵的机会,最终亲手将垂垂老矣的大明王朝送入了坟墓。

他的喜怒不定常导致诛杀员例子众多。例如,与兵部尚书陈新甲密谋议和,对外集中力量国内叛乱后再做打算。不想陈新甲办事失误,因失误走漏消息,被群臣所疑,因此议和中止。崇祯大怒,将陈新甲下狱处死,其严苛狠辣可见一斑。

李自成大军直逼京城时,崇祯与文官李明睿彻夜长谈敲定迁都细节,但因担心日后群臣会以此来诋毁自己,便始终不愿表明态度,使得南迁事项一拖再拖,当机会已失去时,又不得不旧事重提。

陕西巡抚孙传庭因与主和派杨嗣昌意见不合,被革职为民,然后又囚禁。一旦面对山呼海啸的李自成大军,只给孙传庭区区5000兵马,这样的决策几乎等同于让其送死。当孙传庭以身殉国的事迹被奏闻,不仅没有难过反而怀疑孙传庭是否临阵脱逃,以至连个像样的葬礼都未举办,《明史》记述“传庭死,而明亡矣”。

李自成曾派使者与崇祯和谈,只求管理西北地区成为坐享荣华富贵的一方诸侯作为回报,可助他对抗辽东的后金。但自视甚高的崇祯由于害怕名誉被玷污而表现出绝决态度错失最后翻盘机会。

在临终前,也未对自己的过错进行认真反省仍然固执地认为都是由于文臣们欺骗自己伤害自己才会落得如此境地。这一切可能源于他的精神受创,以及偏执型人格障碍形成过程中的童年经历。在童年的生活中遭遇羞辱、体验极端安全感,这些早期经历造就了一生的心理疾病。

朱由检五岁时父母离异,无所依靠,更被交由庶母抚养,再次被换到另一庶母家,从小颠沛流离。这份辛酸屈辱本就足够塑造一个人的性格,让一个人在成人之后变得更加警觉和猜忌。此后的父亲驾崩,他兄长继承皇位,而朱由检则成了魏忠贤打击目标,为求自保只能委曲求全,并常年生活在恐惧阴影之中。他甚至不能吃任何宫里的食物,只能藏匿私制食物,以免魏忠贤毒害自己。而这段充满恐怖的情景,加上接手帝国内部外患重重,无可避免地使他成为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同时也是整个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