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游观风情:士大夫与平民百姓的旅游盛宴》(局部):徐扬之手绘,展现了乾隆年间(1736-1759)苏州繁华景象。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扩展视野、体验异地历史文化,是物质生活富足的香港人的向往,每逢长假期,赤立角及罗湖等离境口岸总是人潮涌动。
自七八十年代经济起飞以来,旅游业在香港蓬勃发展,世界各地的旅行团、生态旅游、学生游学团等推销广告五花八门,有时候令人目不暇接。然而,不少女性认为旅游是属于当代的产业,但意想不到的是,在明清时期,旅游活动早已相当兴旺。
文化讲座“明清时期游观活动及其建构”是巫仁恕博士近日撰写十一万字著作的精华,他选取几个有趣面向分享研究心得。他说:“在现代旅游业诞生之前,中国就已经有各式各样的游观活动,其特点与现代 tourism 相似。在明清时期,大众热衷于‘游观’形容旅行,而这股浪潮中的重要推动者正是士大夫,他们将‘游观’融入自己的文化中。”
若将明清时期置于世界史脉络,与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先驱相比较,更能突显晚明时代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巫仁恕曾任大学兼任讲师,现在为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兼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他专注于城市史和社会文化史,对此领域有深入研究。
元宵、中秋等节日江南城郊形成画船箫鼓聚集场所,如秦淮河上美轮美奂画舫载客出行。据钱泳《履园丛话》记载,“江宁则秦淮河上,在苏州则虎丘山塘,在扬州则天宁门外之平山堂”。庙会节庆也显示出了多样化、高频率化以及普及化,如《吴社编》中描写苏州祭祀五通神“五方贤圣会”。
寺院、饭店酒家、湖楼亭,为旅人提供食宿服务;交通配套方面出现了沙飞船火食船江山船供戏雏姬称逆水船鼻烟壶。此外,还出现了套装旅游,即民间组织进香团一起乘坐进香船朝拜的情形;进香客只要付银一钱,就可以包吃两餐包括来回往返路费,上泰山进香已有牙家如旅行社。
西方人对中国旅设施褒贬不一,一些耶稣会士惊叹中国马路平整运输舒适轿子高级旅店普及;但到了十八世纪批评愈加刻薄,将其评价从昔日期待转为失望。这反映出欧洲人对于中国强弱分析逐渐冷静,并非单纯仰慕,而是基于实用主义考量。
透过文字图像呈现的地景被赋予主观文化意涵,如江南文人留下诗词记载古迹名胜“十景”,给予人们留下旅行胜地印象,再加以皇帝亲笔题字赐匾额提升知名度造就一些原本无名景胜。"
标签: 慈禧的丈夫是什么 、 明朝十六位帝王 、 朱允炆杀了朱元璋多少个儿子 、 大明历史 、 中国历史宋朝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