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游观风貌:士大夫的旅行文化与旅游设施》(局部):清代画家徐扬绘制,描绘了乾隆年间苏州城繁华景象。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香港人在物质生活富足后,渴望扩展视野、体验异地历史文化,每逢长假期,离境口岸总是拥挤不堪。自七八十年代旅游业蓬勃发展以来,世界各地的旅行团、生态旅游和学生游学团推销广告五花八门,有时候令人眼花缭乱。
然而,不少人以为旅游是现代产业,但意外的是,在明清时期,旅游活动已相当兴盛。巫仁恕博士的研究著作《明清时期旅游活动的兴盛与建构》选取几个有趣面向,与莘莘学子分享研究心得。他指出,“在现代旅游业诞生之前,中国历史上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旅游活动,这些活动具有类似现代化特征。”
明清时期平民百姓热衷于“游观”,而士大夫则是推动这一风气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旅行文化成为当时不可或缺的一环。“游观”包括进香、庙会和节庆等大众活动,它们互相影响并达到了高潮。
如果将明清时期放入世界史脉络,与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先驱英国相比较,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晚明的特殊性。在江南许多城市,如苏州春天开园林月,将形成热闹市集,“游人如蚁”。
庙会节庆在此期间显得多样化、频繁化,并且普及到乡村地区,有的地方发展为以城镇为中心的大规模巡会,让农民可以从农闲时间中抽身去城镇“游观”。这些庙会节庆促进了商品经济发达,加深了小农与市场之间关系,使农民日常生活超出了“村”的范围。
此外,还出现了专门为旅客提供食宿服务的地点,如寺院饭店酒家湖楼亭等。而交通配套方面也有所完善,如沙飞船火食船江山船供戏雏姬称作卷梢船逆水船鼻烟壶等。此外还有套装型 tourism(PackageTour),如进香团一同乘坐香船朝拜的情形;付银一钱即可包吃两餐和往返路费。这表明了饮食业与旅业紧密配合。
欧洲耶稣会士对中国初来之真实情况留下笔记,他们惊叹中国马路平整、轿子舒适但后来的批评变得负面,对中国评价越来越低直至失望。他们认为中国造船技术守旧且不高超,更有人分析国力经济落后。
最后,由于透过文字图像呈现的地景被赋予主观文化意义,我们了解到江南文人的诗词记载古迹名胜“十景”塑造了一种美丽地景印象,而皇帝南巡也加强了一些原本较不知名景点知名度提升其价值。
标签: 朱祁镇死后是谁继位 、 孙若微历史评价 、 历代 顺序一览表 、 朱允炆儿子朱文奎 、 朱元璋一共有多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