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二个游观是谁其建构探究(图)

《明清时期游观文化与其建构探究:从士大夫到庙会节庆》(局部):考古学家徐扬所绘,描绘了乾隆年间(1736-1759年)苏州城的繁荣景象。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扩展视野、体验异地历史文化,是物质生活富足的香港人的向往,每逢有长假期,赤立角及罗湖等离境口岸总拥挤得水泄不通。自七八十年代经济起飞,旅游业在香港蓬勃发展,世界各地的旅行团、自助旅游、学生游学团等推销广告,五花八门的,有时候令人看得眼花缭乱。

很多人都以为旅游是属于当代的产业,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旅游活动早在明清时期已相当兴盛。在现代旅游业诞生之前,旅游活动业在中国历史存在已久,而明清时期已经有各式各样的旅游活动,这些都是具有类似现代旅游业的现代性特征。

明清的平民百姓热衷于“游观”去形容他们进行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当时是用“游观”来描述这种行为,而带动明清时代风气变迁的是士大夫,他们对待“游观”的态度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诗文将这些经历转化为文学作品,从而影响后世,对于我们今天理解这段历史至关重要。

如果将明清时期的旅遊活動放在世界史上,与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旅遊業先驅英國相比較,更可以突顯晚明時期旅遊業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此外,在農曆新年的時候,也會有一系列慶祝活動,比如元宵節、中秋節,這些慶祝活動也是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此外,由於城市化程度較高的人們對於周邊鄉村地區也越來越感興趣,這種現象被稱為「市郊觀光」,它強調了觀光者對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之間互動關係,以及這兩方面如何共同塑造一個地方身份認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