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游观建构图四大冤案岂不值一观

《明清游观风貌:士大夫与庙会节庆的旅游文化》(局部):清代画家徐扬绘制,描绘乾隆年间苏州繁华景象。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扩展视野、体验异地历史文化,是物质生活富足的香港人的向往,每逢有长假期,赤立角及罗湖等离境口岸总拥挤得水泄不通。自七、八十年代经济起飞,旅游业在香港蓬勃发展,世界各地的旅行团、自驾游学团等推销广告五花八门,有时候令人看得眼花缭乱。

然而,不少人以为旅游是现代产业,但意想不到的是,在明清时期,这种活动已相当兴盛。文化讲座“明清时期游观及其建构”展示了研究心得,其中巫仁恕博士指出:“在现代旅游业诞生之前,中国历史上就有各式各样的旅游活动,如进香、庙会和节庆,它们具有类似现代旅游业的特征。”

这些平民百姓热衷于‘游观’—一种形容当时各种大众集体活动和士大夫个人旅行的心态。而士大夫则是促进这股潮流发展的人物,他们将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融入对美丽自然景色和古迹赞美的情感。这一现象也反映出晚明社会商品经济发达,小农经济与市场关系加深,使农民日常生活超出了村落范围。

此外,还有寺院饭店酒家提供食宿服务,而交通配套方面,则出现了画舫楼船等专为旅客服务。在饮食方面,江南地区出现了套餐计划,即支付一定金额可以享用全程餐饮,并包含住宿及交通费用。

西方人对中国这种设施给予褒奖或贬低评价。耶稣会士曾惊叹中国马路平整、游船舒适;但到了十八世纪,他们开始批评中国造船技术落后,以及轿子不舒适。此外,一些英国使节更直率分析称中国航海技术没有突破,其道路整齐但无特点,更认为旅店虽然普遍却不如英国整洁。

通过文字图像呈现的地景往往被赋予主观文化意义。在江南文人留下的诗词中,“十景”被记载为名胜之处,加上皇帝题字赐匾,也提升了知名度,让原本较不知名的地方成为热门目的地。

最后,巫博士总结说:“尽管现代旅游业作为重要社会经济动力已经存在,但它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在我们看来,无论是在当今还是过去,都能发现同样寻求冒险探索、新鲜经历以及逃避日常生活压力的需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