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风云皇帝的职责课本(图)

在现代的眼光下,皇帝不仅是一种历史上的角色,更是一个职业。这个职业的高技术要求使得真正能干好的人少之又少,而那些庸碌无为或者严重背离职责、损害职业形象的人却很多。因此,对于皇帝这一职业的教育和培训成了一个重大问题。虽然文化基础课程如四书五经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但实践环节往往是个难题,比如不能让一位退休的老皇帝暂时回归担任预备役皇帝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聪明过人的皇帝提出了创意:编写当皇帝这份工作的一般案例,以古代为鉴,学习如何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教材,其中最著名的是《历代君鉴》,由明代宗朱祁钰编写。这本书实际上是由林文等臣僚于景泰四年(1453年)预修而成,代宗自己应该扮演着招标人和验收者的角色,只不过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他最终还是署名权。此外,这本书似乎有些奇怪——尽管“活到老,学到老”是常见的话语,但“活到驾崩,学到驾崩”也许还有点道理。不过说起来,这位代宗确实有点特殊。

朱祁钰,就是那个经历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事件的人物。他是宣宗第二子,在宣宗去世后,他的大哥朱祁镇即位成为英宗,而他则被封为郕王。但由于他的生母身份不好,他从小就长在宫外,没有接受过当皇帝所需的专业训练。当英宗被俘后,他临危受命接管朝政,并在次年改元景泰,从此成为景泰皇帝。

尽管他是在紧急情况下被推上政治舞台,但景泰皇帝显然对自己的职责抱有强烈责任感。他迅速召集忠诚之士回到朝堂,并且在第四年即开始编写《历代君鉴》作为一种速成教材。这本书完成后,被视作其成功表现之一,因为参与编写的人物,如左春坊左谕德兼修撰林文,不久便获得了升迁机会。这段时间里,朱祁钰还没有意识到未来四年的复辟风波将要降临。

《历代君鉴》内容浩大共五十卷,每一卷都包含若干个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事迹。考虑时间压力,该书主要通过摘录现有的史传资料编辑而成,比如宋仁宗部分直接引用自《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内容。每个故事之前,还会标注“善可为法”,引自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意味着这些行为值得效仿。而结束处,则附上了史家对前辈们评价,如“史臣赞曰”、“史臣论曰”。总体来说,《历代君鉴》是一部典型针对当时特定职业——即当今之策者——设计用以学习与借鑑的情境式教学材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