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百度云袁崇焕诛杀毛文龙错误分析在社会层面上的启示

清顺治七年,明降将孔有德领兵攻陷桂林,改靖江王府为定南王府。顺治九年,农民起义军李定国攻占桂林,孔有德兵败,举火。图为靖江王府。(资料片) 袁崇焕对不听调度的毛文龙终于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先斩后奏把他杀了,消息传出一片哗然。然而,崇祯皇帝却作出了超乎所有人想象的回应——表扬了袁崇焕。

这是个什么信号?袁崇焕诛杀毛文龙的后遗症到底有多大?他有多少是私心?他到底错在哪儿了?

当尚方宝剑遭遇尚方宝剑

让袁崇焕真正起了杀心的,是毛文龙割据东江,不听调度。

要知道,毛文龙是明朝任命的东江总兵,他天启三年加封左都督,被赐尚方宝剑。他桀骜不驯、拥兵自重、不服节制,都与袁崇焕平辽方略格格不入,当袁崇焕一上任宁远、锦州、蓟州各处军事要地都曾发生兵变,要整饬军纪时,他认为首先就要解决毛文龙这样的“独立王国”,否则辽东地区政令军令就无法统一。

而作为封疆大吏手握重兵又孤悬海外,毛文龙俨然就是个“土皇帝”,又怎么能甘心受袁崇焕辖制和摆布呢?

据《明史》记载五月二十九日,有书到达东海岛屿给毛文龙看,这本来是一张征发粮饷章,但被迫使假借征发粮饷名义,以此掠夺地方财物。当晚二更时分,由于夜色浓黑难以识别真伪,即便如此,也未见有人怀疑其真实性。此事引发了一场关于权力斗争和忠诚问题的大讨论,并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冲突升级。

设局为了杀掉毛文龍,在六月初五这天,設局為殺掉東海總監馬昶武(後來發現是誤殺),並向官員們宣稱這是在對抗後金。但實際上,這個謊言並沒有成功蒙蔽過去已經失去了對他的信任的人們。在這場戲劇性的鬥爭中,只見「士卒皆驚」,但最終仍無法挽救命運。而當隨從將士卒帶領著東海總監與三千名隨從前往會師時,那些士卒也開始質疑自己的指揮官是否還在掌控局勢。

当双方初次会面气氛还算融洽,但随着话题转入具体问题,如设饷宁远、更定营制等,更显得紧张起来。由于双方意见严重冲突,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性的冲突,最终導致雙方決裂,而最後則因錯誤判断導致兩軍間發生衝突,而造成嚴重傷亡,並且據說由於這場事件導致許多士兵死亡,因此戰役結束後,這些事情逐漸被視為過去的一段歷史,不再提及或記錄。

这个意外的表扬绝对是个危险的信号——从此以后,大明帝国与高高在上的独行侠之间开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纠葛,这种情感纠葛既包括爱恨交织,又包含深厚的情谊与不可告人的秘密。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简单的问题:谁才是真正掌控着国家命运的人?

该杀?不该杀?这一切都成了历史学家们长久以来争议的话题。而对于我们来说,无论如何评价这个决定,它所蕴含的心理状态以及背后的政治考量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历史教训,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为未来做好准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