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八旗军恐怖战斗力皇帝的职业教材(图)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皇帝并非是一份简单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极高,因此很少有人能做得好,而且往往会严重偏离职业目标,破坏职业形象。这就导致了对皇帝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尽管文化基础课程如四书五经等由名家硕儒负责,但实践环节却是个难题。不能让退休的皇帝再次登位,只为给预备役皇帝进行专业培训。

因此,有些皇帝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编写当皇帝的案例,以古代为鉴,学习如何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明代宗朱祁钰就是这样做的,他编写了一本名为《历代君鉴》的教材。这本书实际上是在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由探花、修撰官林文等臣僚预修,而在景泰四年(1453年)完成的。在这本教材中,代宗作为招标人和验收者参与其中,并最终署名权归自己所有。他编制这些教材是为了自我学习,这似乎有些奇怪——虽然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是即使活到了驾崩,也不可能继续学习。不过,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这位代宗确实有些特殊。

朱祁钰是明宣宗第二子,在宣宗去世后,他的大哥朱祁镇即位成为英宗,而朱祁钰则被封为郕王。他从小在宫外长大,没有接受过当皇帝所需的职业教育。但在英宗被俘后,由于瓦剌以此要挟明室,他不得不迅速接管朝政,并于次年改元景泰。此时,即便是“临时工”的他,也显得有意想要掌握这一工作技能。他召回忠义之士,为朝廷稳定提供支持。在担任皇帝四年的末期,他下令编写了《历代君鉴》这部速成教材。

这部教材包含五十卷,每一卷都包含若干个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以此来展示一个个典型的情境。而由于时间紧迫,它们主要通过摘抄现成史传中的内容而快速编辑制作,如宋仁宗的一段故事,就来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每一位历史上的君主都会附带“善可为法”的标注,这句话出自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用以提醒未来的统治者哪些行为值得效仿,以及哪些应该避免。此外,还有史臣对前辈君主评价的声音,使得《历代君鉴》成了一个针对这个特殊职务设计的小型案例式教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