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歌》:明朝十大战争的社会影响
在朱元璋意识到,即使使用最残忍的暴力,也无法阻止人们唱这首《凤阳歌》的时候,他只好叹息,无可奈何地撤回兴建中都的人马。《凤阳歌》的出现,是对朱元璋统治的一种批评,它通过民间艺术形式传播,影响了明朝十大著名战争中的社会氛围。
这首“讨饭歌”辗转数百年后,已变得面目全非,只保留开头的那句脍炙人口的开头:“说凤阳,唱风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浅显易懂的歌词,那是谁都可以看得懂的。这种“讨饭”的方式,看起来不合常理,但却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
最初的凤阳花鼓,并不是“讨饭歌”,它是凤阳一带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宋朝时,就有花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而明末画家顾见龙在家乡太仓看过凤阳城中表演后,为其画了一幅《花鼓子》图,这是迄今为止记录最早的一幅画。也就是说,在明代,这种艺术形式已经很成熟了。
关于这一情景,有清人赵翼记述道:“江苏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城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 赵翼这一段文字至少可说明两点:一是在清初之时,这首《凼陽歌》就已经存在;二是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三月十六日朱元璋颁发圣旨,对于家乡人不征收税费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去乞讨。这是一个奇怪的情景,但背后应该隐藏着一个别样的故事,以及一种集体无意识悄然长成的过程。
关于这首《鳳陽曲》,据说产生于洪武年的某个时候,而在晚明时代的地方志《鳳陽新書》中,有一份洪武十六年的圣旨显示了朱元璋对于家乡人的关怀和待遇。此外,还有一段来历,说的是当朱元璋登基时,一支来自家的花鼓队伍前来祝贺,他就允许他们先唱,然后再吃。这件事情成了他对家乡的一个承诺,也成为他决定营建中都城的一个原因之一。
营建中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由左丞相李善长负责。他一直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将整整五年的时间投入到了这个项目上。在这里,还有汤和、单安仁、孙克义、薛祥等一大批官员共同参与建设。整个工程动用了大量工匠、军士和民夫,加上南方各省州府县以及外地卫所负责烧制城砖及木料石材供应粮草役夫等总数达100多万人。不过,这些措施并没有改善当地人民生活状况,最终导致了土地减少人口增加造成饥荒的问题发生,从而影响到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为明朝十大战争中的某些战事埋下隐患。
标签: 宁王 、 朱瞻基为什么被踢出太庙 、 宋 最幸运的女儿 、 康熙驾崩地点在哪里 、 刘伯温和马皇后有私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