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条被风雨洗礼的历史长河中,明朝的崇祯九年,一位名叫陈启新的武举者,用他的笔尖点破了时代的一片迷雾。他的上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以科目取人”,这不仅是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更是对整个制度本身的一种质疑。
陈启新在他的文章中写道:“孝弟悌与尧、舜同辙,仁义与孔、孟争衡。” 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德,但他接着说:“及考政事,则恣其贪,任其酷。” 这意味着,即使有了这些美好的理想和道德观念,在实际政治操作中,却往往被利益和权力所左右。前人的言论,如同纸上空谈,没有实际效果。
根据陈启新的话来看,他认为这是因为从小就接受的教育导致。他说:“幼学之时,父师所教,则皆谓读书可致富致贵。” 这样的教育让人们只关注如何通过学习获得物质上的成功,而忽视了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和国家的治理。在这个过程中,“进步止知荣身荣亲”而已,不再去思考如何为国家带来好处或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王者风范。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年代,有这样一种现象,即人们虽然口头上讲究仁义道德,但是实际行动却很少体现出来。这正是陈启新所说的“三大病根”之一,也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提出的批评。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这一行为,无疑是一种勇敢且必要的呼吁,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个时代,以及我们的价值观念是否真的如同古代圣贤所言那样纯洁无瑕。
标签: 明朝历代帝王执政时间 、 常遇春善终了吗 、 朱祁镇死后谁继位 、 大明的历代帝王 、 中国历史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