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宋代,有一个名叫陈启新的武举者,他在明崇祯九年的某个清晨,将一封上书递交给了朝廷。这个上书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陈启新列出了“三大病根”,并以其中之一为例,即“以科目取人”。他认为,这种做法是整个社会的头号问题。他说:“据其文章,孝弟悌与尧、舜同辙,仁义与孔、孟争衡,及考政事,则恣其贪,任其酷。”意思是,当人们只关注科举考试而忽视了品德修养时,他们就无法真正地理解什么是仁义道德,也无法正确地治理国家。
他进一步分析道:“前所言者皆纸上空谈。盖其幼学之时,父师所教,则皆谓读书可致富致贵。”这意味着,从小到大的教育中,我们总被告知读书可以带来财富和尊贵,因此很多人只关心如何通过科举考试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不是真正去学习和实践那些高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最终,他问:“故进步止知荣身荣亲,谁更思行其致君、之道哉?”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控诉,也是一种向未来世人的呼唤。他希望人们能够从追求个人利益转变过来,从培养自身素质出发,以期达到治国安邦的大业。这份上书,不仅反映了当时的人文景观,也预示着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对美好生活理想的向往。
标签: 明朝历代帝王及 时间 、 宋在越南 、 康熙驾崩在哪 、 明朝有几代帝王 、 康熙景陵有多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