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与其作品明朝那些事儿中的物品故事

在我阅读史景迁的新著时,我发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书中讲述了明末清初两个著名散文家的生活,这两个人的名字是李渔和张岱。我特别喜欢他们,因为他们的作品既有灵性又率真。这两位散文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生动的情感,创作出了许多值得一读的佳作。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我第一次阅读张岱先生《陶庵梦忆》时,我被他的才华所吸引。尤其是在〈瘦马〉这一章节里,他用自己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使我不禁拍手称快,从此对他这个人产生了更深入的兴趣。

张岱本人出身于显赫家庭,享受了富裕生活中的奢靡之乐。但到了48岁那年,他面对国破家亡的情况,被迫隐居山林,过起了简朴的布衣蔬食生活,有时候甚至断炊。他回顾往昔浮华生活的心情,在《陶庵梦忆》中流露出一种淡定与自信,这种心境让我感到十分敬佩。

记得他曾经经营的一处名叫“不二斋”的书屋,那里的环境优美,“高梧三丈,翠樾千重”。但后来,他将所有财产都捐弃,只留下一些书籍和用品继续生活。这样的转变,让人感受到他的坚持和勇气。

最近,在图书馆里,我偶然间看到史景迁关于张岱的一本新译本——《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中文版题为《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由温洽溢翻译)。这部作品深刻地描绘了张岱一生的起伏变化,以及他内心世界如何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我对此感到非常激动,因为史景迁是一位以治学严谨著称的人文学者,他对于历史人物进行研究分析总能展现出新的视角。

果然,不论是通过引用的文献资料还是通过撰写小说或散文体裁,史景迁都展示出了自己非凡的手法。他没有使用那些传统上的“独门武器”,却能够将这些材料巧妙地串联起来,将它们解剖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如何运用文字构建场景,如第一章便开篇就这样描述:“当夜幕降临,一盏灯笼映照着广场,而月光则从黑暗中悄无声息地升起。”这种描绘使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盛世之中,与作者共享那份无忧无虑、放荡不羁的情怀。而且,每当想到南京秦淮河畔端午节的情形,就如同步移到那个时代,也许在露台上品茉莉香气,或坐在竹帘纱幔之后听弦歌悠扬远传,那种夏日风中的感觉让人难忘。此段文字源自《陶庵梦忆》的第四卷第二篇,是张岱亲手画下的南京秦淮河畔端午节之美,但正是这样的细腻描绘,让我仿佛看到了真正存在过的事实,却也并非纯粹历史记录,而是融合了一丝艺术加工,使它更加生动多彩,更添几分诗意色彩。在一些正统历史著作或传记研究中,这样的野路子般自由探索,对于一个时代的人物、事件如此贴近而又具体,以至于几乎像是直接见证一样,这确实让我的眼界大开,也让我更加珍惜这类作品带来的惊喜。在序言部分,史景迁说:“只要有人追忆往事,它们就不会像烟消云散。”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努力去挽回过去,对明朝留下最真切最完美的声音。这段话让我想起再次翻阅那些经典文学作品,看待这些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看看他们如何理解自己生命价值,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出来。

标签: